关于敢问能问,敢问,会问,常问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18889 浏览:837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语). 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反过来说,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学习的时候才会产生问题意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能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一、问题设置层次性,让学生“能问”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618jyw.com
的注意力,并让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 设计的问题首先要放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就可以解决.
案例1:在“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2)通过上面题的计算,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学生通过计算会感觉到这样的题似乎有他们共同的特征,进而产生疑问:这是怎样的一种特征呢?是不是具备这样特征的题都有一定的规律呢?
有了这样的疑问,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继而想着去探索这样的一种发现.
(3)一个规律的获得除了需要特殊的例证还要从理论上加以验证,那么又该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学生自然会有这样的好奇心.
通过解题产生疑问,进行合作探究可总结归纳得出平方差公式:(a + b)(a - b) = a2 - b2.
(4)该章的标题是从面积到乘法公式,书中提供的图形对于平方差公式的论证又起着怎样的作用?教师适时抛出这样一个诱因,学生自然会提出相关问题:怎样用图中面积的几何意义来解释平方差公式?(图略)
(5)在探究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思维过程?并感受了哪一种数学思想?
教学中教师需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其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二、学习氛围开放性,让学生“敢问”

开放性的学习是现代课堂教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要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互动中解决问题. 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协作交流的氛围和机会. 从而调动学生展现自己的积极性,加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问题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案例2 : 在研究正比例函数y = kx之后,学习二次函数y = ax2 的图像和性质时,当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图像感到意外时,教师抓住时机:“你对这一结果感到意外吗,还想了解其内在的规律吗?”学生对现有现象与之前的认知产生冲突,引发思考,提出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探究. 经过改变a的数值后的多次画图,大部分学生都会提出如下问题:“它的图像可能经过原点,开口与a可能有关. ”经过了这样的问题化学习,激发了他们急着去解决问题的热情. 由此可见,创设数学问题活动情境,激发学生问题化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融入到学习情境之后,我们还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索、交流的整个过程.

三、质疑问题技巧性(目的性),使学生“会问”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 一要选准提问的角度,一般来说提问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去思考;二要学会提问的策略,学生可通过比较对照新旧知识发问;可通过逆向假设发问;围绕解决问题有目的性地发问. 教师需要从不同的事例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老师要特别注意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课堂上经常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按老师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往往能提出简单的问题,就事论事地直接提问. 如学生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就会产生“为什么定义域要关于原点对称”的疑问;学习过“反函数”又会产生“为什么反函数的值域是原函数的定义域”的问题等. 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学生就能逐步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但要注意的是有的老师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课堂上多提问就可以了,于是课堂上提问“满堂飞”,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课堂气氛看似非常活跃,但所提的问题多数不具备思维价值,仅是对一些问题的简单判断. 其实,课堂上的提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有时启发性的问题只需一个,就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深入学.

四、培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常问”

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教师要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提得好,为什么提得好. “习惯成就未来”,养成常问问题的好习惯也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能问、敢问、会问、常问,让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向深层次拓展,以至于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初步具备向数学领域探索的基础,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法国罗曼·罗兰提出: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别人走路. 学生一旦养成提问的习惯,有了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就能为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