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辅修对目前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一些深思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12261 浏览:476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辅修、双学位制度是一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然而,目前该制度还存在着政策不明确、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课堂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缺失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明确政策、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打造师资队伍以及重视实践教学。
关键词:辅修;双学位;问题;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高校的共同目标。辅修、双学位制度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在我国一部分高校中实施,并取得了不俗的效果。辅修、双学位教育是让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修读另外一个专业的课程,根据修读的学分分别授予双学位或辅修证书。它为学生自主构架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促进了不同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而受到多数学生的欢迎。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辅修、双学位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在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主管辅修方面的事务。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发现辅修、双学位制度在政策支持、重视程度、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国家政策不明确。

国家教育部至今没有专门颁发针对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文件,只是在一些高教文件中附带提及。如1985年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要针对现存的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例如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等”;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中提到,“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 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但在一些重要的教育纲领性文件中,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却没有提到关于辅修和双学位的概念。就此可以看出,国家到目前为止,对辅修、双学位制度还没有真正重视,没有表现出支持的态度。
辅修、双学位制度有利于培养社会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辅修、双学位课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实践证明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然而,国家对高校颁发的双学位证是否有效并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目前比较混乱的局面,部分学生因为担心用人单位不承认双学位证而放弃参加学习。

(二)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国家对辅修、双学位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学管理事务就完全由各高校自主决定。不少高校的辅修、双学位教育主要由开设专业的院系负责,学校没有建立统一的教学管理体系。辅修、双学位教学管理事务繁琐,从学生的录取、平时的管理到排课、授课排考等各环节都需要专人负责,但大部分院系都没有专职管理辅修的教务员,这就导致教学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力度不强,管理过程比较混乱。
辅修课堂一般安排在周末和暑假,缺乏必要的教学监督。辅修学生来自全校各院系,管理难度大,通知不及时,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学生随意缺课、旷课、应付考试的情况不在少数。同时,辅修专业普遍存在对学生要求不如主修专业严格的现象, 考试也比较容易通过,这就使得毕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在主修专业成绩很差的学生也能轻松通过辅修考试,获得学位。以上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都直接影响了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课堂授课效果不理想。

受条件所限,辅修、双学位课程无法配备专任教师,一般是由院系安排现有的教师兼任。任课教师兼上主修和辅修课程,还要承担科研任务,这势必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难免会把辅修当做额外的工作而投入不足甚至应付上课,再加上教学管理监督不严格,教学内容缩水及教学效果打折扣就在所难免了。此外,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上课,占用了任课教师的休息时间,但课酬并无提高,这也导致了教师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势必会影响课堂授课效果。
教师只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具体知识的掌握还要靠学生课后的自学。然而,辅修学生普遍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按时上课,课后则忙于主修专业的复习,对辅修专业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该包括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然而,受学生分散性和人力财力的限制,辅修专业很少开设实践性课程,基本上都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实验实训环节基本缺失。例如,申请双学位的学生必须进行专业实习,但受条件所限,辅修学院很难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实习,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也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实践性教学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建议

(一)明确辅修、双学位政策。

主管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辅修、双学位制度的重视程度,在教育纲领性文件中明确对辅修、双学位制度的支持态度;应该出台规范辅修、双学位制度的指导性政策,使高校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章可循;应该对高校开设辅修、双学位专业进行严格把关,可通过定期的检查来审核各高校的办学资质。为了保障参加辅修、双学位学习学生的合法权利,还应该落实相关部门对双学位证书进行学历鉴定,赋予其有效性,以充分显示社会对双学位职称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本科教育学生的普遍认可。

(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为确保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各高校应该参照第一专业的教学管理办法,制定出“招生—培养—毕业”全过程的教学质量控制机制。首先,在审核学生辅修资格的环节一定要坚持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择那些本专业成绩较好而又学有余力、对辅修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针对录取学生的特点制订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修读计划。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日常教学管理秩序,严格检查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要求教师严肃课堂和考试纪律,做好考勤工作,规范教师停、调课手续,对教学中每个环节做到有检查有反馈。建立健全学生课堂质量评分制度、领导专家听课制度以及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通过各种方式确保辅修、双学位教学的质量。最后,做好辅修、双学位学生毕业工作,除了认真审核毕业资格外,还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利用第二学位找到工作。
由于辅修、双学位教学管理事务比较繁琐,有条件的院系可考虑设置专职管理辅修事务的教务员,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打造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针对辅修任课教师负担较重的现状,各高校各院系应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首先,将辅修双学位课程列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体系,与第一专业课程地位平等,可作为评职称和完成业务量的依据。其次,由于辅修、双学位课程大多数在休息时间上课,因此其课酬必须相应提高,以此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投入到教学中来;有条件的院系可设立新开课程奖,教师从第三门课程开始,每开一门新课都给予奖励。再次,辅修、双学位课程宜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更多年富力强的教师参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四)重视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辅修学院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安排,例如,在培养方案里设置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和实操课程,有条件还可以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可参照主修专业实习的安排,配备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双学位学生到相关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辅修、双学位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措施。高等院校要坚持并不断完善辅修、双学位制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形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钱怡.高等院校辅修/双学位制度的思考[J].教研探索,2010,(3).
朱再春.高校实施辅修、双学位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3]边士洪.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2).
[4]李莉.我国大学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责任编辑朱守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