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创设创设初中数学课堂不足有效性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4919 浏览:126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从突出学生主体、还原课堂教学真谛;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搭建互动平台,活化课堂探究过程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有效性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数学教育也注入全新的理念,教师需要采取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将问题作为贯穿课堂知识的链条,通过问题的设置将老师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连接在一起,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课程教学效果。问题教学的开展是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就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来看,课堂问题设置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一、突出学生主体,还原课堂教学真谛

数学教学的核心原则是要求,通过学习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领域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时,要着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贴近程度,寻求一种最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1.贴近生活,体验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问题”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

2.遵循规律,感知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数学这门学科的本身特质,设计出最合理的提问顺序,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深入问题,加深理解,实现学习中疑惑的消除。

3.直面差异,收获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学习,有所收获。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问题教学,要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和创造性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围绕目标,找准基点

老师应根据每节课所教知识的特点,提前准备好所要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作与上节课知识的链接,将新的知识引入,或是根据较难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问题辅助学生理解,总之,要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学习“分式基本性质”时,为导入新课,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分式■与■相等吗?
(2)你能用类比分数基本性质的方法,推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吗?
实践证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问题,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2.善启重发,拓展思维

课堂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为出发点,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例如,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教学中,可以先由思考题入手,让学生观察方程x2-36=0,并设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解?此时学生尝试用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平方根性质或因式分解方法求解,教师归纳方法,让学生感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以有两个。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思路唯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难易适中,发展自我

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搭建互动平台,活化课堂探究过程

1.大胆质疑,学会学习

在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对于问题教学的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提升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知道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引领学生思维的扩散,以之前的知识为基础,逐渐引出新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2.揭示过程,学会创造

数学新课程认为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创造、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采用问题教学这一模式,能够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心态,让学生融入课堂,更好地完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能够扭转之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郭要红.数学教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第三初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