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挖掘在谎言中挖掘价值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25899 浏览:1197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班级中孩子撒谎了,怎么办?每个老师都会脱口而出:“批评教育。”那如果课本撒谎了呢?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方便和快捷,动动手指头就能获得比课本更翔实、丰富的材料,这让孩子的眼界在不断拓宽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不好“糊弄”了。因为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课本中存在的瑕疵和问题。如果我们按照课本和教参的要求,在课堂上极力去渲染谭主人公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当有一天孩子了解到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时候,会怎么看待课本和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老师。面对这些,我们能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怎样借助课本这个载体完成语文的教学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结合最近几日的理论学习和思考,浅谈一下小语教学中三个观念的转变:

一、从“课文写了什么”向“课文是怎么写”的转变

在平时的备课和实际教学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而这,也正是教材编者的真实意图,借文本完成对人物的认识和一些中华传统美德的
内化。

二、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有失偏颇,须平均着力。

三、从“完美的人性”向“真实的人生”转变

 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我们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个个形象高大、难以企及。高、大、全的形象固然完美,但是,赢得不了人们真心的向往。而教材却要刻意塑造这种毫无缺点的完人,因此,这样的人物形象不能得到学生心理的认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教材的人物形象很难在孩子心目中扎根,往往是出了课堂即会走进记忆的回收站。曾有同事戏谑地说:“凡是教材支持的,学生都是从心底反对的;凡
是学生愿意选择的,教材都是反对的。”他说:“课堂上,我们总会问,同学们,你会怎么做啊?同学们的第一回答总是与教材要传达的意思相反,而我们的教学通常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话锋一转,否定孩子的想法和观点之后再次进入教材学习主人公异于常人的一面。”也许是孩子的天性,抑或是在现实社会的浸染下,孩子变得现实起来,变得功利起来,孩子自然而然地选择对自己有利或轻松的路走,很少人会主动选择布满荆棘的道路。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语文教学不能为了思想性的教学有选择性地遗忘孩子的认知规律,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硬逼着孩子去认同自己心里不喜欢的观点,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语文教学,即利用一串串故事、一个个人物让孩子了解历史、走进社会、体会人间真情、饱尝人间冷暖。如果让孩子只是在固有的刻板模式中向遥不可及的完美人物学习,效果只能是水过地皮湿,其所得将是狭隘的、是肤浅的、是无效的。如果能借承载这些人物和故事的文本去学习其中的真实、真诚,相信我们语文课堂的可信度会更高,也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小行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