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提问有效提问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5856 浏览:169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中,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思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本文主要结合平时的教学体会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课堂效率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教学最主要的途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课堂表面是否热闹非凡与轰轰烈烈,而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于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思维又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作为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教学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通过课堂提问为传授新知识打好基础

每次讲(学)新知识前,教师都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提问以前学过的且与新学知识有联系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既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引出了新课的知识概念,再进一步阐明,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提问,对于那些理解不透的重点、难以攻破的难点,似是而非的疑点,相互联系的节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并且使这些问题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例如:在初学"我们应尽的义务"时,应在掌握"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后,再进行学习。学习新知识点时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公民的义务有哪些?权利义务的区别在哪儿?各有什么特点?如何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等。提问时,如果第一个学生回答得不完整,或者有错误,教师应不忙作解答,可再提问一两名学生,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从而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二、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的程度

教师在课堂上,应不断观察和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来检查自己教学的效果。这虽然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完成习题的质量上作出判断,但往往还不全面,若能提出一两个问题,找几个理解程度不等的学生来回答,更能全面地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例如:判断"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个说法正确吗?请列举还有哪些权利本身也是义务等。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从我的实践情况看,经常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质量就高,记得也较牢。

三、通过课堂提问复习和巩固教学重难点

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提问教学的重点难点,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脑子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所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认真地考虑,应突出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的薄弱环节,并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重点内容上,使提出的问题真正能起到复习和巩固重点内容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知识的用词要重点难点突出,确切精炼,通俗易懂,既使学生易懂易记,又有利于学生领会知识要点。

四、通过课堂提问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目的地提问。学生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对问题已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应采取"抛砖引玉"的方法提问,让学生自己回答思考的问题。如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可以用小水滴和大海的关系比喻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小水滴要不干涸就要融入大海以及个体要谋求发展也要加入集体的道理,使学生从形象的比喻中得到启发,加深对个体和集体关系的理解。

五、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思品课堂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舒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而,有兴趣的学习,丰富多彩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所学习和应该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往往是牢固的。比如"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这节内容,一般来说学生兴趣不大,特别是"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不少学生更有"事不关己"的心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学习中有哪些你认为不合理并急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有哪些途径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学生很想知道解决的办法,这便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参与政治生活"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有真正价值的共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计划,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思路进行积极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如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如何?(2)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3)针对这一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4)为什么这一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如果简单设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很快就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上述设问由于变换了角度,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618jyw.com
学生在回答"为什么这一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这个问题时,难度明显加大了。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国情,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在解决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与思考。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抓住适当时机,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问,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一定会有裨益。
参考文献:
皮连生著:《教学设计-心理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