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气功以科学进展观角度谈健身气功在高校开展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5998 浏览:165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1009-9328(2013)08-000-02
摘 要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述了健身气功新功法具有健身养生、完善心理、开发人体智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们与伪科学斗争的意识和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等功能,论述了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运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希望能给健身气功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健身气功 高校 开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必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担负起向社会延伸的健康教育的使命,以建立体育教育终身体育为主线的观念,增进大学生的自我健康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特有个性,培养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人的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新世纪初,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需求,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健身养生文化传统,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遵照党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一贯政策,在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气功功法的基础上,组织编创了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四种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凝聚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汗水,内涵丰富,姿态优美,简单易学,安全可靠,效果明显,受到广大练功群众的喜爱。
同时,健身气功也在逐步走入高校。通过相关实验研究证明健身气功的功法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有很好的作用,部分高校开设了健身气功课。为进一步推动和规范健身气功在高等院校的开展,提高高等院校健身气功师资教学和科研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分别于2004年和2009年8月在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举办了全国高校健身气功师资培训班。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高校开展健身气功,坚持了以人为本,促进了高校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气功沿用中华传统气功的精要,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广泛整理、研究传统功法与文献的基础上,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为指导,重视意、气、形的综合锻炼,动作较民间传承的更舒展、大方,简单、易学易炼,注重上下的有机整体地协调运动等,强调形神兼备、意气相随[3]。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创编了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等套路,2009年下半年又推出了大舞、太极养生杖、坐式十二锦、导引养生功十二式、马王堆十二式等五种新功法,使健身气功的内容更加完整、合理、科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高校开展健身气功,符合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高校体育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体育专门人才,对提高国民素质作出了贡献,但仍然存在着覆盖面不广、影响不深的局限性问题[4]。高校大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即将跨入社会的群体,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要能塑造体形、培养情趣和愉悦身心。
健身气功形式简单,内涵丰富,结构合理,动作优美,习练舒适,对场地、器材设备要求不高,适合人群面大,既便于普及又适于提高。与西方体育运动以竞技强身为终始,以能量消耗,甚至耗竭为结果的理念相比较,健身气功更注重主动的生命调节、身心调节,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自觉体察生命动力之元气运动,总结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主动顺应生命运动之节律(元神),调节身心,舒畅气血,强本节用,炼心强身;对增强人体脏腑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增强肌体抗衰老能力、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疾病、调节改善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具有积极影响;对在校园里倡导科学的健身理念,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开展健身气功运动,能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的内涵与外延,符合个体全面发展的诉求。

三、高校开展健身气功,促进了师生健康的协调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要造就学生体质强健、身心协调发展的状态。健身气功以他特有的体育形式与功能,起到了健身养身、增加智力、健心、涵养道德的作用。

(一)健身气功的健身养生功能

气功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治病康复的探索,因此,可以说健身养生是气功最根本的作用。健身气功在继承传统功法精华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精神加以发展。在推广以后,许多专家、学者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结果充分证明健身气功强身健体的功效。另外,由于健身气功的独特健身效果,多重锻炼价值,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一些因健康问题所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如可缓解医疗部门的压力,降低人们在医疗费用上的投入,减轻人们对保健用品的依赖,避免因滥服保健品所引起的其它问题等,使家庭、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二)健身气功开发人的智力功能

健身气功在练习过程中强调“调身、调息、调心”三调,通过“三调”使人们进入松、静、定的状态,一切杂念被排除,显在意识被控制,这时,脑部毛细血管充盈、血流加快,提高了脑的血氧供应量,使大脑神经脉络畅通,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容易进行协调和互补,人体内部的潜在意识被调动出来发挥作用,这就在事实上使人们的意识领域拓宽了,意识的作用被强化了,使脑的有序化活动得到增强,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使人们智力水平得到提升。

(三)健身气功完善心理的功能

《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优伤肺、恐伤肾”,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作出的七种不同情感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人体自身生理活动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练习健身气功的基本要求是松静自然、心息相依、意气合一,强调“身,心,息”兼调。长期坚持锻炼,可以在保持情绪稳定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形成健全统一的人格、开朗轻松的心境、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使人们达到良好的身心和谐状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以高昂的精神、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健身气功通过“调心”(入静、意念、松静)调整人对各种事物产生的心理状态,使之能持平常心看待一切,心胸开阔,淡泊名利,完善心理。

(四)健身气功涵养道德的功能

练习健身气功有助于人的道德修养。在健身气功习练过程中强调调身、调息、调心。调心指的是通过能动的、内向性的运用意识来增强对形和气的控制,从而强化自身的生命运动。涵养道德是调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练功的重要内容,是练功过程中调心的扩展,是更高层次上的调心。因此,练习健身气功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有陶冶情操、修心养性等人生境界的追求,有助于学生道德的涵养,树立起良好的个人生活方式,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高校开展健身气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优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中总则第三条提出:“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气功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结合时代精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编创的,它扎根于中国传统古典哲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的土壤,蕴含着中国古代特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思想观念、理论体系、基本方法的科学性对现代生命科学具有无法估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一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件事,西学东渐,给我们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源于: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快速发展,但也对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既担负着学习科学知识的使命,也承担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中推广普及健身气功,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之举,能够可持续发展优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

五、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有助于提高人们与伪科学斗争的意识和能力

近20年来,由于气功发展迅速、管理体制不健全、现代科学理论缺乏等原因,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了可乘之机,气功活动中一些不良现象也随之滋生蔓延,如装神弄鬼、搞封建迷信、江湖骗术等,有的甚至妄图破坏国家的安定团结。健身气功新功法是在党、国家体育总局的直接领导下,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根据人体养生、健身的科学原理创编出来的,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既满足了广大师生的健身需求,又提高了人们辨别真伪科学健身术的能力,增强了同蛊惑人心、封建糟粕等反科学思想作斗争的意识和信心,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结语
健身气功从健身角度着眼,是整体意向内外结合而偏于内识与内调的体育运动,具有健身养生、完善心理、开发人体智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们与伪科学斗争的意识和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等功能。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坚持了以广大师生为本,全面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张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谈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国成人教育[J].2009.2.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Z].2000.
[3]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新功法丛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 邓小红.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谈中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21).
[5] 殷旵林,余梅.健身气功功能浅析.西昌学院学报[J].2009.9(第23卷第3期).
[6] 王敬浩.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历史演变.体育文化导刊[J].2008.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