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性自然人性背后审美现代性深思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11764 浏览:476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宣扬健康自然的理想人性;另一方面又对现代化文明带来的人性异化、丑陋和麻木表示抵抗与批判。其背后流露的更多的是作者对湘西社会发展的忧虑与无奈,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前途的绝望和担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与思想价值。
关键词:人性 自然人性 审美现代性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宣扬健康自然的理想人性;另一方面又对现代化文明带来的人性异化、丑陋和麻木表示抵抗与批判。其背后流露的更多的是作者对湘西社会发展的忧虑与无奈,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前途的绝望和担忧。
现代性是指现时代社会文化的变化及其特征,又指对这些变化和特征自觉的反思和理解。它存在着两种非常复杂而又难以割舍的对抗关系:一种是社会的现代性(主要是制度层面、物质科技层面),表现为和社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进程相关的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诸如启蒙主义、工具理性、科技万能观念等,尤其表现为对理性的顶礼膜拜;另一种是审美的现代性,它是现代性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美学或艺术领域对人的情感、本能的强调,一方面从感性生命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加以捍卫与肯定,同时又包含对现代科技文明与理性进步观念的怀疑、批评乃至否定。本文所述现代性即指后者,是以批判反思的姿态显现的。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极力宣扬自然健康优美的理想人性。为达到此目的,沈从文在小说中构造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世界。
沈从文的乌托邦世界是一个向自然回归的审美世界。在小说《边城》、《三三》中,沈从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宁静、优美、质朴的乡村自然风景画。在那里,溪水清澈见底、竹木深翠得逼人眼目,桃花里掩荫着黄泥的墙、乌黑的瓦,碧绿的树林里,闪动着三三葱绿的衣裳,幽静的溪水边,跳跃着如山头麂一样活泼、乖巧、善良的翠翠。人与自然如此的和谐,以至于“人在自我忘却和近乎无意识的状态下,作为宇宙伟大和声中的一个音符与自然融为一体。”
沈从文的小说中自然人性的流露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的本能欲求的肯定与赞美上。在沈从文看来,凡是人的自然本真情感,都是神圣不可违拗的。他给自然的赋予了神性的光辉而大加赞美。在《雨后》、《旅店》、《采蕨》等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顺乎人的自然本性生命冲动而出现了一个奔放的世界。显然在那里,沈从文赞颂的不是放纵的,而是顽强的生命与率真的天性。在他看来,人性应包含两个部分内容,第一是人的旺盛的原始生命力,第二是人在社会长期生活实践中所积淀形成的美好品性。只有具有这两部分人性元素才可视为健全人性,才可称为“生命”。
沈从文的自然世界还是一个滤去了阶级关系、贫富等级、是非利欲,只重一个情字的审美世界。《边城》中,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阶级对立,每个人都凭一双手、一身力气挣得自己的一份衣食;没有为富不仁、弱肉强食,相反船总顺顺为人厚道、侠义,经常为乡邻解忧排难、雪中送炭;更没有人假道德之手凌驾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挚、和谐、单纯。他们个个重义轻利,清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心寡欲,过渡人与老船夫经常像打架一样推让酬谢,的店主总是想方设法不让顾客吃亏,而顾客千方百计不占店主的一丁点便宜。这就是沈从文的审美世界:平静、质朴的生活下,有着真实饱满的情感与诗意的人性。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常赋予女性形象水一般美的生命特质,即一种以自然、纯净、活泼、健康、自在自为为生命元素的生命存在形态。这种生命形态不受任何污染,没有半点杂质和功利色彩,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珍贵的人类精神性格。他把故乡之水那种纯净有情、清明柔和、活泼自然的美质完全赋予他笔下的年轻女性形象,使生命的原始感性精神之美得到自然展示。《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三三》中的三三,《萧萧》中的萧萧……这些女性就像生活在一派清波绿水当中,她们与水完全融合,具有水的灵性和美质;他们品性纯净脱俗,没有染上一点杂尘,蒙上一层污垢。在这些女人身上,突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蕴涵着十分丰厚的生命特质。

在现代性的宏观链条上,沈从文走的是对现代性“不满”及“救赎”一途,他的整个小说创作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但是,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的是人,他的小说的主题是“人性”。他希望的是一种和谐、健康而自然的人性。“具体作品可以批判社会的消极方面,但作为一个心理和谐的社会、和谐的预期(它是个体审美愉悦的一部分)却导致了某种危险,即沦为只是社会局限的精神上的补偿,因而也就肯定了这个作品内容要批判的东西”,所以他的目的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对现代性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救赎”。
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突出地体现在他对启蒙理性、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上。当许多作家将启蒙理性奉为圭臬,对西方现代文明顶礼膜拜的时候,沈从文为了寻求真正符合自然现象的人性的人,建立属于人的世界,表现出对外在的人的理性原则和异己的现代文明的恐惧、焦虑和批判。这使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既从“五四”流行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从30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沈从文审美现代性的视角,使他自逸于现代主流思潮之外,而站在它的对立面进行审视与反思。《八骏图》、《绅士的太太》、《薄寒》、《有学问的人》等一批作品,都在于揭示所谓“文明人”的性变态与性压抑。沈从文甚至以为,是“知识把这些人变成如此可怜,如此虚伪”。正如宗白华所说的“灵魂里粗野了,怯懦了,也现实的不近情理了。”
沈从文的小说《知识》是一个带有隐喻色彩的反思启蒙的文本。小说开始对知识者张六吉的叙述带着嘲弄和反讽的语调。在哲学硕士张六吉看来,家乡是一片野蛮之地,想到家乡那些“毫无教育”的乡下人,他不时觉得有一种尼采“超人”般的忧郁。然而,一旦踏上家乡的土地,他原有的观念完全改变了。老农夫一家对待苦难与死亡的平静态度和旷达情怀深深感染了张六吉,于是张六吉烧掉了所有书籍,“跟乡下人学他还不曾学过的一切”。沈从文并非想让还乡者张六吉以批判的目光打量着乡野的陋俗和愚昧,或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发出“改造国民性”的呐喊,而是让知识者认同这种顽强而坚忍的生命方式。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不是知识者用自己的一套文化观念和知识理性去改造原始的乡野,而是让乡民的生存方式及生命形式改造了知识者。沈从文是要人们逼近与认同这样的生存方式,他曾明确地指出,“想教育乡下人,得先给乡下人学学”。
同样,在中国乡村,沈从文看到了现代文明的染指与毒害,使得“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素、勤劳、和平、正直的型范,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
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体现在对现代文明的代价的思考上。他以自然的来抗衡由文明带来的人性的害与扭曲,通过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自然生命活力甚至原始生命力来拯救文明蚀育下的人性沦落。他发现,都市上流社会的关系,要么纵欲狂欢,要么压抑变态,总之是一种虚假、病态的人生状态。《绅士的太太》刻画了都市上流家庭的阴暗:姨太太与儿子偷情,丈夫与妻子做虚伪游戏。《八骏图》则更辛辣的嘲讽了一群大学教授在关系上的虚假与变态。这是一种典型的都市“阉寺病”。弗洛伊德称之为“文明的代价”——“一般地说,我们的文明是以本能的遏止为代价的。”马尔库塞解释说:“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是以对主要本能的有条不紊的抑制为出发点的。”这种主要本能就是指人的性欲,现代社会的理性、道德对它进行了不合理的压抑,人因而变得有些病态,不健康了。沈从文说:“这并非你们的过失,只是你们的不幸,造成你们不幸的是这一个现代社会。”这时,他的观点已经非常接近于弗洛伊德了。
遗憾的是,沈从文先生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去除现代社会病态的良药,也没有为我们指出通往自然健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只能在痛定思痛之后空留无奈和担忧。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反思的视角和前进的方向,因此,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思想价值。
参考文献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赵园.沈丛文构筑的湘西世界[J].文学评论,1986(6)
[3]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花城出版社,1984
[4]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5
[5]沈从文小说选(上)[Z].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6]李美容.论沈从文小说的审美现代性[J].语文学刊,2007.9
责任编辑:陈 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