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学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深思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5303 浏览:135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即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课程设计。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理念转变。要及时做好这一转变,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关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这个“数学思想”包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设计决定着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的目的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要始终体现每一个教学的子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的评估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过分强调掌握知识这种目标的实现,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很少顾及,结果导致数学课堂教学走进怪圈,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没有了生命,学生的学习失去了意义,表现为高分低能,更谈不上人才的培养。

二、要根据学生需要和教材内容特点来设计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环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要注重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快乐,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学习。要根据学生探求新知的制造数学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发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优势,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搭建高效的学生质疑的平台,激发学生求知欲

质疑是探究的序幕,质疑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能否搭建高效的学生质疑的平台,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是否扎实,课堂驾驭能力强弱的关键性指标。简单地说,就相当于数学课中老师导演预设的教学环节是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搭建高效的学生质疑的平台,首先,要了解学生对质疑的态度,如哪些学生有畏惧心理;哪些学生存在自卑感;哪些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愿意表现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了解学生质疑的能力。如哪些学生善于质疑,但表达能力欠佳;哪些学生懒惰不善思维,常保持沉默;哪些学生善于想象,思维活跃,表达意愿强烈等,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防止“放羊式”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克服质疑耽误教学时间、质疑影响组织教学、质疑时老师被问住难堪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等倾向。质疑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信心,要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挖掘教材内容中质疑契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四、注重教学设计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艺术性

教学设计反思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否合理、适用、实用,是否违背新课程理念和规则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思维方式自我评估和重新思考定位,重新设计方案的关键环节。一要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合理。如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是否符合教材内容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二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否给学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三是反思教学设计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成为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抓手;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以及学生认知方式调整,教学设计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今天,优秀的数学教学设计对每节课就相当于一场战争的作战地图,决定着每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要认真诊断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要吃透教材,既要尊重教材的思路与意图,又要挖掘和超越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合理制定三维目标,明确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并合理巧妙的处理;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画龙点睛,与三维目标相呼应,做好课堂小结。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