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实施组织社会学浅析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5374 浏览:18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在此背景下,人们熟悉到课程实施并不是简单地由A点到B点的过程,开始借助政治学、美学等学科视角对课程实施进行了重新概念化。而长久以来,人们在国家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将更多的留意力放在政策与命令、技术支持等外部手段上,更多的考虑了改革的效率和正当性,而很少关注学校内部组织的改变,即合作、情境性、自治性、意义和价值。人们发现,在学校层面,关于学校与社会“适当”关系的流行假设中,学校似乎总被定位为响应社会需求的地位。近些年从课程理论的研究热门来看,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课程实施具体的情境——关注学校,关注教师,关注课堂。他们以为|教育论文网|无论课程的设计还是课程的实施都离不开真实的学校情境,理解课程的情境意义对于课程实施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的课程改革需要情境化、本土化的课程理解,学校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单位已经形成了人们的共鸣。组织社会学是指对专业组织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一门研究科学。组织社会学把人看成一个角色或组织人,他的行为表现与组织的存在息息相关。学校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对于打开学校的“黑匣子”,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所关注的学校课程实施主要是指发生在学校组织环境中的课程实施,主要集中于理解课程、操纵课程两个层面。本研究利用组织社会中权力结构、冲突、沟通、领导等组织关系来聚焦于教师课程实施理念和行为的转变,来分析学校课程实施的实际状况,制约着学校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总结学校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学校课程实施革新的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化课程理论和研究方法,推动课程实施的顺利推进,更新学校文化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个案研究方法,进行目的性抽样,选择研究现场吉林省B学校,根据组织社会学研究的相关特点,分层选取了六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访谈、观察、文本收集等技术手段,采用三角印证等研究思路,保证了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研究过程中通过归纳的逻辑,采用自下而上的路线分析资料。研究者先形成文本,阅读原始资料;再寻找本土概念;最后建立基本的概念框架。研究发现之一:学校课程实施受到学校组织权力结构的制约。首先,学校课程实施的效果与学校现有的组织权力结构具有很大的关系。在课程权力结构中,拥有不同地位和身份的职员对于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和贡献是不一样的。在学校组织的外部,教研员这个权力群体控制着学科课程实施的方向。在学校组织的内部,校长拥有着教学职员的选用、教学督导、教育科研的多重职责,这些职责公道有效地发挥对于课程实施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语文主任和学年组长的处境非常尴尬。语文主任R和教研组长F,总体来看她们的处境差未几,都拥有着‘高级打工仔’的角色。她们一方面,要执行学校的相关的安排和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宣传自身的熟悉和听取普通教师的意见。作为普通教师,固然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也开始拥有了教学自主权,尝试革新自身的教学行为。其次,学校组织权力结构的变迁对于课程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研究发现,主任R和教研组长L的提拔,对于语文课程实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赋予懂得并知道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获得一定的权力和地位,比较轻易获得教师的认可,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课程实施。最后,组织权力结构的正当性影响着学校课程实施。影响组织权力结构正当性的因素,主要有权力性因素、能力性因素以及年龄经验等结构性因素,其中能力性因素占据了主导性作用。值得留意的是,权力结构中的模仿性因素,对于课程实施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之二:学校课程实施是一个包含组织矛盾与冲突的过程。首先,学校层面,学校的课程管理是影响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冲突的重要因素。固然校长共同负有协助教师改善教学的责任,然而因其本身所拥有考核权,由于本身角色的任务取向,因而导致对于教师帮助者的角色功能产生了限制。而且,学校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之间也存在着冲突。其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之间存在着冲突。它主要包括资深教师和初任教师的冲突、教师身份和地位的冲突、教师自我多重角色的冲突等几方面。教师自我和教师之间的冲突,也会影响到教师课程实施的积极性和课程实施的程度。最后,学校课程实施还会遭受到教材、学科专家等外来势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之三:学校课程实施一个蕴含着信息传递与沟通的过程。首先,学校课程实施的沟通渠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通过研究表明,学校课程的理解和传递可以有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之分。传统的学校课程实施,人们过分关注了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业务学习、外出培训、师徒制这样的途径。在真实的课程实施的学校环境中,还包括课后聊天、一走一过、教师自我学习等多种非正式的沟通。互助性的沟通关系对于教师课程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于沟通的效果,需要坚持时效性的原则。其次,学校课程实施过程沟通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之间沟通内容主要包括学校课程管理、语文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教师之间沟通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且教师之间的沟通是基于她们对这些事情的共同经验或问题而展开的。最后,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影响沟通的因素具有多重性。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关系网。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关系,与教师所扮演角色的人格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沟通过程中权力性因素也会影响到学校课程实施的效果。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沟通需要了解教师需求,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公道规划沟通的过程。研究发现之四:学校课程实施需要革新的学校课程领导。首先,学校的课程管理者要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学校管理者要重塑学校愿景,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实施的积极性,培育和谐的课程文化。学校摆脱了传统的课程管理所体现的控制取向,把一些实质性的学校政策和问题交给广大教职工来讨论,制定如亲情假、营养早餐旨在彰显人性化管理的学校管理制度,使得学校管理具有性和人文性。学校的管理者积极灵活处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偶发事件’,‘班主任风波’、‘为教师提供长大的空间’都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对待灵活处理学校课程实施的具体场景。学校管理者的保护和支持性行为对于教师课程实施行为和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教师培养策略创新对于课程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B学校的科研引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学校课程领导营造的浓厚的专业合作和学习的氛围,创新了校本教研、案例研讨、师徒培养模式,加强了学校科研制度和学习型平台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有力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研究建议:学校课程实施需要建立权力共享的学习型组织;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营造教师专业沟通合作的氛围;追求双赢的学校课程实施。【关键词】:学校组织课程实施组织社会学课程社会学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7英文摘要7-11目录11-13引言13-29第一节研究背景14-18第二节相关概念界定18-26第三节研究目的与问题26-27第四节研究意义27-29第一章文献综述29-60第一节学校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29-36第二节教师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36-42第三节课程社会学的相关研究42-60第二章研究方法与设计60-70第一节研究的分析框架60-61第二节研究方法与过程61-64第三节研究对象的选择64-68第四节研究效度与限制68-70第三章学校课程实施的权力结构70-88第一节学校课程实施的权力结构70-78第二节学校课程权力结构的变迁78-82第三节学校课程权力结构的"正当性"82-88第四章学校课程实施的冲突88-103第一节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冲突88-91第二节教师之间的冲突91-99第三节教师与校外势力的冲突99-103第五章学校课程实施的沟通103-120第一节沟通的渠道103-110第二节沟通的内容110-112第三节影响沟通的因素112-120第六章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120-133第一节学校管理120-126第二节教师管理126-133第七章结论与建议133-151第一节结论133-143第二节建议143-151结语151-152参考文献152-159附录159-169后记169-171在学期间公然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7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