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旅游教育教学方式与进展对策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6073 浏览:163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输出国。可见,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远景|教学论文范文|是非常广阔的。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所面对的国际竞争亦是日趋激烈。要想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应夯实基础,提高国际竞争力。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旅游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应不断地推陈出新。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定哲学思想激励下的价值追求、价值实现活动。可以说,没有价值观导向的教育活动是不存在的,任何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自觉地明晰和端正自己的教育哲学观,努力成为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教育工作者。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新文化思潮,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这对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产生影响。教育领域也绝不例外的受到这一思潮的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论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为内核发展起来的。固然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纷繁复杂,但其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会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国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学者们对旅游教育的大部分研究重经验描述,轻指导性理论研究。因而,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旅游教育的发展道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及师生关系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现行的旅游教育和课程研究。我们应该在当前的旅游教育过程中思考和融入后现代教育的公道部分,以便得出有益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启示。本文在整理分析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课程观、师生观的基础上,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旅游教育的影响,并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旅游教育教学模式与发展对策。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先容了选题的研究背景、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问题;第二章梳理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第三章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第四章提出了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我国旅游教育教学模式,即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和多元文化教学模式;第五章探讨了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对策;第六章是结束语部分,总结文章的观点与不足,并提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提出了有关旅游教育发展问题的一些见解,对我国旅游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旅游教育教学模式以生为本多元文化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11第一章导论11-17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21.1.1选题背景111.1.2研究意义11-121.2研究进展与文献回顾12-151.2.1国外研究概况12-131.2.2国内研究状况13-151.3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15-161.3.1研究内容15-161.3.2论文框架161.4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6-171.4.1研究方法161.4.2创新之处16-17第二章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17-262.1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7-202.1.1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72.1.2后现代主义及其存在形态17-202.2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评与超越20-222.3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22-242.3.1反对同一,崇尚差异22-232.3.2批判理性,推崇非理性232.3.3解构主体,倡导和谐23-242.4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意义与局限24-26第三章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影响26-343.1近现代教育的发展26-293.1.1传统教育26-273.1.2现代教育27-293.2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影响29-343.2.1后现代主义对“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修正29-313.2.2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课程体系的反思31-323.2.3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检讨32-34第四章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中国旅游教育教学模式34-474.1我国现行旅游教育教学模式解析34-384.1.1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研究意义34-364.1.2我国现存旅游教学模式的弊端36-384.2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中国旅游教育教学模式探析38-474.2.1主体理论及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39-424.2.2多元文化教育及多元文化教学模式42-47第五章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中国旅游教育发展对策47-545.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晰培养目标47-495.1.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47-485.1.2明晰培养目标48-495.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促进教师专业长大49-525.2.1确立对话式教学行为49-515.2.2促进教师专业长大51-525.3完善课程体系,培育合格人才52-545.3.1完善课程体系52-535.3.2培育合格人才53-54第六章结束语54-566.1主要结论与观点546.2主要成绩与不足54-556.3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55-56参考文献56-60致谢6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