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荀“名分”思想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5377 浏览:194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中国传统社会,“名分”往往用来指代某一社会个体的身份和地位,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的日常用语。从现代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名分”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社会角色及其规范。它是古代中国人用来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概念,与传统中国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对“名分”的深刻含义及其思想来源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理解传统中国社会的构序方式,乃至从新的角度看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名分”这一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成与当时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创立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对“名”、“分”两字字义的来源以及“名分”概念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讨论“名分”的基本概况,以为|教育论文网|“名分”思想可以从三个基本层面加以把握,即信仰与价值,制度与规范,教育与教化等。以此为分析框架,本文对先秦儒家学派不同时期的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名分”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试图勾画|语文教学论文|“名分”思想在先秦时期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基本历程,揭示“名分”背后蕴涵的深刻意义。孔子是“名分”思想的开山鼻祖,他发现了“名器”在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和意义,因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信仰和价值体系,指出只有社会个体尊重“名器”,践履自身的角色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有序化,维护社会稳定。身处战国中期的孟子从现实“人爵”制度的蜕变和异化中熟悉到,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根基在于端正个体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因而主张从“君子|数学教学论文|心”出发救治乱世。他探索了“君子|数学教学论文|心”的种种途径和方法,指出培养个体道德是实现社会有序稳定的根本保障,以为|教育论文网|人们只有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态度践履各种社会规范,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荀子作为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吸收了诸子百家在“名分”思想方面的思考和创造,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名分”思想体系。他坚持儒家的信仰与价值观念,批驳百家之说,主张充分运用“名”的功能为构建新的社会秩序服务。他考察了社会的构成方式以及个体的自然属性及认知能力,以“群”、“欲”、“辨”三方面为基点,论证了社会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分”为基础上沟通了“礼”、“法”,对“礼”进行了重释和创新,勾画|语文教学论文|出新秩序系统——君主|教育论文网|制度的基本框架。【关键词】:孔子孟子荀子名分社会角色角色规范社会秩序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5-6英文摘要6-7导言7-24一、“名分”是什么7-8二、“名分”的由来8-18三、“名分”思想的基本构架18-24上篇孔子的“正名”思想24-46第一章孔子的名器观25-31一、“名以出信,信以守器”26-28二、“孝”“友”“亦为政”28-31第二章孔子的“正名”论31-46一、“为政之先”在于“正名”31-36二、“克己复礼为仁”36-41三、“作《春秋》”“以道名分”41-46中篇孟子的“正心”思想46-82第三章孟子的“人爵”观48-56一、“天爵”与“人爵”48-50二、“劳心”与“劳力”50-53三、“仕在事道”、职在尽责53-56第四章孟子的“君子|数学教学论文|心”论56-68一、“以斯道觉斯民”56-59二、“心”与“政”、“事”59-60三、“身正而天下归之”60-61四、“心之官则思”61-64五、“求放心”64-66六、“仁义皆内”66-68第五章孟子的“执中有权”说68-82一、执中68-77二、权77-82下篇荀子的“明分”思想82-116第六章荀子的“群”论84-89一、“人生不能无群”84-85二、“人何以能群?曰:分”85-86三、“君者,善群也”86-89第七章荀子的“名”论89-100一、“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89-92二、“期命辩说”乃“王业之始”92-94三、“擅作名,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94-96四、“制名之枢要”96-100第八章荀子的“明分”论100-116一、“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101-104二、“分莫大于礼”104-109三、“礼义法式生于圣人之伪”109-116结语116-118参考文献118-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