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理解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7316 浏览:307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研究以新课程语文实验为例,在福建、安徽、湖北、江苏和上海等部分省市大规模问卷调查,以及在福建、安徽等地中小学实地听课、访谈和座谈等基础上,综合分析问卷调查回收资料、教师教案、课堂实录和访谈、座谈资料,并参用其他学者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对“教师课程理解”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在观念层面上基本认同新课程理念。即认同新课程提出的培养目标,认同包括与原有课程相比具有较大变革的目标,如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但是,具体到课程内部,教师课程理解状态又复杂多样。这其中,既有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揭示的常态变化,即从理想的课程,到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终极到经验的课程这样现象,更有当代中国社会状况下教师课程理解的独特变化。这种独特性,具体可以概括为:共时复杂的类的区分,历时丰富的阶段性差异。教师课程理解现状中出现的与新课程偏离的现象,不能简单归因于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或专业素养,归因于教师职业惰性,也不能简单归咎于课程理论或课程政策。在古德莱德意义上的课程形态转变,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常态”,是由于这是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情况。但是,即使出现如本研究所揭示的教师课程理解状态,也要具体分析。课程理论、课程政策和课程实施,乃至教师,都有可能是出现偏离现象的因素。本研究表明,任何一个课程形态,对实在施条件都有相应的要求。不同形态课程的不同要求,不独表现在物质条件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制度、文化等方面。离开了这种必须|英语教学论文|的支持性条件,任何“完美的”课程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同时,课程理论转变为改造课程实践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也有待于课程实践者积极介入。缺乏双方的互动,理论与实践即使“鸡犬之声相闻”,也会“老死不相往来”。因此,本研究根据自己对当代中国“教师课程理解”的现状把握,在历史发展的时间纵轴上和中国社会转型及中小学学校变革当下境遇中,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探究影响教师课程理解的复杂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深刻原因,把“课程”和“教师课程理解”这样的“教育问题”,放置到一个更为宽广的社会历史境遇中分析,以教育学原理视角,揭示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终极提出课程专家、课程政策制定者与课程实践者,尤其是中小教师在“研究性变革实践”同发展的路径建议。【关键词】:教育学课程实施教师课程理解
【论文提纲】:摘要6-7Abstract7-10导言10-38一、选题缘由10-17(一)从课程实施状况反思教师课程理解10-15(二)“教师课程理解”研究的意义15-17二、释题17-26(一)教师17-18(二)课程18-21(三)教师课程理解21-26三、教师课程理解的对象26-27(一)课程理论26(二)课程文本26(三)课程行动26-27四、相关研究述评27-35(一)“课程观”研究27-31(二)“教师与课程关系”研究31-32(三)“教师课程理解影响因素”研究32-35五、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35-38(一)分析框架35-36(二)研究方法36-38第一章教师的课程理解38-102一、对课程目标的理解43-69(一)课程目标构成43-51(二)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51-60(三)课程目标的作用60-69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69-84(一)课程内容的选择70-74(二)课程内容的组织74-77(三)课程的类型77-84三、对教学的理解84-95(一)价值目标的具体化、系列化85-90(二)内容结构的呈现与展开90-91(三)方法的掌握与公道迁移91-95四、对课程评价的理解95-102(一)谁是评价的主体96-99(二)如何评价99-102第二章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102-144一、新课程方案及培训104-116(一)课程理念的更新105-107(二)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107-112(三)新课程评价变化112-113(四)新课程培训113-116二、教育环境116-129(一)课程资源116-119(二)教师文化与学校制度119-126(三)班级组织126-129三、社区价值观129-134(一)学校所处的社区129-130(二)社区的价值观与期望130-134四、教师自身因素134-144(一)教师责任感134-137(二)教师专业知识137-139(三)教师熟悉的教学模式及其效能139-144第三章理解课程的实践者144-167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理解的多样性144-151(一)“万花筒”:教师课程理解的共时分布144-148(二)“马拉松”:教师课程理解的历时演变148-151二、课程实践者的个人差异151-157(一)作为“个人”的教师151-153(二)教师身处其中的工作环境153-155(三)教学文化155-157三、理解课程的实践者157-167(一)不同取向“教育实践”研究的启示158-160(二)“教育实践”——一个独特的场域160-162(三)理解“课程的实践者”162-167结语167-170附录一:调查问卷170-174附录二:《掌声》教学实录174-182附录三:课堂记录学生座次简表182-183参考书目183-188后记188-18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