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近况与对策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21514 浏览:950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产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劳动力的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日趋频繁,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就业,越来越多的学龄孩子也随父母来到城市。目前,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农民工子女近5千人。为落实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政策,威海经技区加快了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学校建设统一投入、教育经费统一拨付、教师待遇统一标准、教职员工统一管理、师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统一调配”的“五统一”管理体制,免除农民工子女学杂费和借读费,与本地生一样拨付教育经费,有效地保障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入区的农民工子女基本上都能够在公办中小学就学。在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之后,由于城乡之间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面临种种困难,主要表现为:农民工无暇照顾子女,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育管理的困难以及统一的教育质量考核,致使公办学校的接纳意愿不强;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弱势地位和背景,使他们和谐融入当地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户籍管学籍”的升学制度,使农民工子义务后升学路径不畅。因此,如何让农民工子女尽快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让这些孩子能在新的城市环境中健康长大,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选择三所公办中小学为研究个案,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描述了威海经技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从体制障碍、社会熟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评价四方面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碰到的各种问题和原因,要求流入地政府切实担当起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责任,建立各级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机制,让农民工子女在升高中或考职业中专时与本地考生同等待遇;继续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适度发展一定数量的民办学校,建立客观公正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推进分层递进式教学,抓好养成教育,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强化社会职能,建立多种形式的救助制度,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公办中小学义务教育威海
【论文提纲】:摘要7-8Abstract8-10第一部分绪论10-19一、问题的提出10-11二、相关概念的界定11-13三、文献综述13-15四、研究的理论依据15-16五、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6-18六、研究方法18-19第二部分威海经技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表现19-33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基本情况20-24(一)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渠道20(二)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条件20-21(三)农民工子女在校规模21-23(四)农民工子女转为本地人的方式23-24二、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及管理现状24-28(一)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24(二)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师生的关系24-26(三)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认知26-27(四)农民工子女的期望值27(五)农民工子女学习的稳定性27-28三、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及管理现状28-31(一)农民工地域分布28(二)农民工子女家长基本情况28-29(三)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环境29-31四、社会教育及管理现状31-33(一)社区环境31(二)课余生活31-33第三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33-39一、体制障碍难以克服33-34(一)户籍管理限制未消除33(二)“两为主”政策执行有阻塞33-34(三)教育资源供给路径存缺陷34二、社会熟悉存在偏差34-35(一)身份标签阻碍了农民工子女的融入34(二)交往狭窄限制了农民工子女的融入34-35(三)素质差异制约了农民工子女的融入35三、家庭教育保障乏力35-36(一)家庭收入低,家庭教育环境差35(二)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35-36(三)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36四、学校教育评价失允36-39(一)教学管理难度大,教师不堪重负37(二)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师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配置不均37(三)教育评价同一标准,挫伤了学校的接纳热情37-39第四部分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39-48一、端正思想熟悉,创新管理模式,切实履行流入地负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39-40(一)建立公道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39(二)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考核机制39-40(三)延伸义务后教育网络40二、以公办学校为主体,适度发展民办学校,保障农民工子女顺利入学40-43(一)科学监测农民工子女的变化趋势41(二)继续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41(三)适度发展一定数量的民办教育41(四)建立客观公正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41-42(五)着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42-43三、加强学校管理,改革育人模式,提升农民工子女融入水平43-46(一)大力推行混合编班43-44(二)积极改革教学方式44-45(三)突出抓好养成教育45-46(四)规范学生学籍管理46四、强化社会职能,实行协同联动,构建关爱农民工子女长效机制46-48(一)加强舆论宣传46(二)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46-47(三)建立困难救助制度47(四)关爱农民工子女家庭47-48结束语48-49注释49-51参考文献51-52附录52-58后记58-59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