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作用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9047 浏览:336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浅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你听我讲”“你授我记”“你主动我被动”“你提问我回答”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方式被扬弃,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可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辨证把握新课程中关于阅读教学的主旨,以致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不集中。教学中过分夸大“独立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如有的教师在教苏教版《我的五样》一文就是让学生读一读、选择“一样”说说,一篇课文就算上完了。二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严重缺失。由于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而导致教师引导不足,介入不足,纠正不足。教师只是作为发问者、旁观者、旁听者,最多也只是赞不绝口地说几声“好”。三是教学程式化。有的教师为了做到师生“同等对话”,体现“尊重学生差别”,常常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和满堂说。小组讨论遍地开花,课堂上,热闹非凡,结果学生一无所获。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科学地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呢?新课标实施以来这个不足一直困惑着我们的教师。
笔者以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是主导者,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教师应该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走在阅读教学的最前列,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发挥正确的导向、组织、点拨、提示作用,开启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效率。

一、导向作用。

教师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导向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牢牢围绕课堂目标展开对文本的阅读。新课程固然突出阅读主体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但是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目标,不受目标的制约。首先受到总目标的制约。新课标阅读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策略,初步理解、鉴赏作品。其次受各学段的目标制约。如词语的学习,要学会感受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学习,要求学习能捉住主要内容,感受思想感情的阅读策略。而目前有些教师将字词教学、划分段落结构、概括段落层次意思等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说明这些教师平时教学中目标模糊,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目标。聪明的教师会在深入探讨课标、探讨学生、探讨文本的基础上,在考虑学生实际的条件下,找到文本与课程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在充分尊重编者的条件下,选择精要的教学目标。前不久听到一节好课,上的是鲁迅先生的《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阅读作品,感受作品的深刻的主题。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三个不足:第一问:“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的眼前,一只手撮着一个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地往下滴……黑衣人撮着的是什么?往下滴着的是什么?(馒头、血)第二问:当时的人对药是一种什么心态?请学生逐一列举出康大叔、华老栓、华小栓以及花白胡子等人对人血馒头的态度——并以中看出了他们的愚昧。第三问:《药》仅仅揭示了国民的“愚昧”这一层吗?学生通过阅读明白:警醒国民,启蒙国民,教育国民。通过这三个不足,教者把节课的阅读导向了本课的阅读目标。
2.导向文本。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作用,内在的价值取向。“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教师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才有可能想出办法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教师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确定怎么导入、怎么过渡。教师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才能确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怎样突出重点,怎样突破难点。教师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才能把文路、教路、学路统一起来,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有序学习。一句话,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才能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有新意的教法。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与地坛、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特殊联系,体验作者对地坛、对母亲的那份情意,感悟生命,感悟亲情。读屈原的《离骚》,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了解诗人的品质、修养和抱负,体验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感,赞美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

二、组织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运用各种策略,创设各种情境,科学有序地让学生介入到对课文的阅读中,通过阅读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选择阅读方式。教师要根据文本,根据具体的阅读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切合于文本,适合于学生,又能达到阅读目标的阅读方式。如自主阅读式,合作阅读式,专题阅读式,分组辩论式。
3.设计教学环节。一节优质的语文课,必定有若干个好的教学环节组成。它包括确定阅读目标,敲定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方式,创设“互动”情景,检测阅读效果等。让学生读有目标,读有策略。为确保阅读的效果,须加强阅读检测,促使学生严肃认真地阅读。
4.掌控阅读过程。在阅读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掌控整个活动的过程,使其井然有序地运行。如阅读的起始,收放、过渡、串联等。

三、点拨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点拨。适时、适当点拨犹如画龙点睛,使整个教学摇曳多姿。那么什么是适时、适当的点拨?
教师应该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点拨,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受阻、困惑不解时点拨,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点拨,使其深刻;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点拨,使其正确;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点拨,使其开阔……
1.在学生失误时点拨,促使学生正确领悟
学生对课文的词语、句子有时会产生误解,需要我们教师点拨。如学生在阅读《白兔与月亮》时理解“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惠心未泯”:人类有爱财心理,得到了就占有着,而白兔不会;白兔保持着纯正的思想,舍得放弃,而人类做不到;人类只想得到,而且想多多得到,而白兔不愿……显然,学生的这些理解都局限于一个角度里,而且把白兔与人类对立起来,一味地赞美白兔而贬低人类,这样的文本理解是有着偏差的。《白兔与月亮》是一篇寓言,作者借白兔这一动物形象来比喻人类,在拥有的时候,应保持一份平和、淡泊的心态,不要患得患失,这样,人才能获得欢快、幸福。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白兔在文中是作者寄寓寓意的载体,不可理解成具体的动物形象,文章已经把它拟人化了,白兔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特点?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相似?”如此提问就会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向更深更广处引领,进入一个“豁然开朗”的境地,对文本的理解将会更深刻更透彻,思想的火花也会在师生互动中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