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着误区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6428 浏览:219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飞速进展的现代科学和社会眼前,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和策略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势在必行。随着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传统作用下的语文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很多教师都在积极的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中反复夸大学生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夸大教师是学习的推动教学论文者、组织者,是和学生共同阅读文本的对话者。过去的语文课,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做着整洁划一的工作。教师按照教案上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学生除了回答教师设计好的不足外就是听教师讲解,现在要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联系,很多论述工作者都已经探讨了“如何做”的不足,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只是一个程序、环节或者是一个步骤的不足,而是某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在其结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要想正确熟悉教师在新课改下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恰当与否,则应该先将其误区指出并加以更正,这样才有利于语文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
当下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的误区主要体现为: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理念理解不够透彻,致使教师主体作用的缺失。

一、惟表演化倾向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联系由知识传递为纽带转变为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也不再是充当“教书匠”,而是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目标,使得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发挥、人格得到完善、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但由于一些教师曲解了课标的真正含义,致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放任自流,使得教师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他们以为只要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才是畅所欲言,才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活动中不乏这样的教师,他们为了体现所谓的语文教学的性、互动性,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班委充当主持人而教师则旁居一边,主持人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若干个不足和要求,由各组的代表完成。将整节课的设计定位于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学习的形式如同一台智力抢答竞赛。尤其在一些公然课上这种现象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课的气氛固然热闹非凡,介入者的情绪固然高涨,看上去效果似乎很好,实际上都流于表面,学生并未真正的有收获,使得介入者也就更多地带有几分表演的痕迹,这种现象实际上使我们的教学走入了“惟表演化”的误区。这样的课堂,教师忽略了语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的指导。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样的上课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为了营造热烈的气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寻找答案和回答不足上,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则依靠学生课前的自由阅读,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意识培养。因此,语文新课标夸大对“读”的指导,尤其是加强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只有这样才能对文体进行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以表演化倾向的方式上课,实际上只是对学生阅读结果的检查,教师缺乏对学生“读”的指导,学生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因此,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只能停留在感知阶段,当然这样的学习效率无疑是十分低的。

二、惟综合化倾向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语文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所明确提出的将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的学习理念,以而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全方位的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演化成了其他的课程,使语文课的内容涉及更多的是别的课程的内容,以而使语文课面目全非。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词语的作用和用法,理解邹忌的有谋有略。但有的语文教师将课文重点放到了这个出色的历史故事的学习上,让学生搜集大量的历史事实并对其进行考证、浅析,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有的老师在处理高中二册第三课的《神奇的极光》时,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而是具体讲解了关于极光的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天文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物理课、化学课、历史课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固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却忽略了语文课的自身特点。语文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达到感知、理解,学会鉴赏,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终极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语文课的特点才能保证语文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效性,那种完全无视语文课特点而将语文课上成了天文课、生物课、历史课和其他课的倾向,固然有综合的成分在里面,但实际上却并非真正的综合,用这样的方式去上课不仅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而且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惟自主化倾向

我们知道,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但是倡导自主学习并不能削弱和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熟悉。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他们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纵。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由于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熟悉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由于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同等中的首席”。假如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以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推动教学论文者,学生对文本作用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假如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纵实践。然而实际操纵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所以,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得教师主体地位旁落,就会严重损害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基础教育教学革新教学论文使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育理念表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地位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权威性必然下降,传统的师生联系面对全面瓦解,但是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仍然是明显的。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作用。新课程夸大自主式学习,但不是自学,假如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化,一味夸大学习目标自已订、内容自己挑、方式自已选,结果只能使大多数学生无所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性为条件。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现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要有机结合,互相推动教学论文,既不让“学”围绕“教”转,也不让“教”围绕“学”转,也不能让“教”与“学”任何一方的作用旁落。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的“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迅速更新观念,确认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作用,积极适应这一转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