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四种理念对语文教学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20910 浏览:94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策划人语: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已经历了10年的曲折历程,在这10年中,广大小学教师、教学探讨职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辛劳和聪明,使得小学课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推动课程革新教学论文进一步向纵深进展,我们专设了“课改综述”这个栏目,为广大教师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之际,搭建一个“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再出发”的梳理、总结和反思的平台。
(袁玉霞)
新一轮课程实施近十年了,此次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取得的成果是明显的,有着的不足也是突出的。对新课程倡导的一些理念,有的人给予高度肯定,以为具有“先进性、正确性”;有的人提出尖锐批评,以为“可爱而不可行”。课程革新教学论文进程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是在所难免的,属于正常现象,关键是要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专家们拿出勇气来面对这些不足,承认这些不足的有着,努力找生产生不足的根源,寻求解决不足的办法,而不是将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出现不足的责任推到老师们身上,以为“一个主要理由是由于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出现了偏差,而且实施者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理由。”假如只片面夸大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正确性”,而不反思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是否有着偏差,把不足与责任说成是老师们的,是不利于课程革新教学论文进一步推进的,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以来,语文教学中有着着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出现了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人文性凌驾于工具性之上,对文本进行任意解读,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活动信马由缰,教师角色缺失等不足。产生这些不足的根源在哪里,我以为并不完全是老师们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有偏差或者经验和能力不足,而是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本身的偏差导致了语文教学不足的有着。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以来,一些理念对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消极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作用,对城市的消极影响往往大于农村地区,对优秀老师的消极影响往往大于普通老师。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优秀的老师越轻易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上成展示自己才华的课,就是不像语文课;而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师们,以及城市里的普通老师们一直坚持守着本色语文课堂——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并重。
一、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导致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失重,语文课堂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现象
语文学科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进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影响着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严重削弱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使得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人文性,以而导致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失重,语文课不像语文课。
事实上,“人文性”是各个学科都应该注重的,并不是语文学科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文化修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国文教学,选材不忽略教育作用,也就足够了,把精神练习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要的。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练习。”
语文学科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论述界一直存有争议,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没有形成思想上、熟悉上的统一。迄今为止,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谁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为语文界所普遍认同的诠释。
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导致了语文教学目标虚化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将形成性目标、阶段性目标和终结性混为一谈,使得几乎所有教学设计,都得把三维目标分列出来,以体现课程标准精神。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并没有按照预设的目标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教学目标的预设流于形式。更为离谱的是,一节语文课、一篇课文的教学言必称三维目标,机械地、生硬地把三维目标怎么体现作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未免显得教条。
“过程和策略”是此次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中老师们最不易把握的目标之一,也是一些有识之士担忧目前语文教学质量下滑的根源之所在。而这里所指的过程,狭义地讲,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为实现教学目标所经历的程序、步骤,一般不属于语文课程目标范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所有学科共有的特点。假如每节课都要囿于三维课程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往往会导致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目标虚化。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应该体现在“知识、能力、策略、习惯”四个方面。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属于传统作用上的“双基”,任何时候都应该将其置于语文教学的首要地位,比如,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段、篇知识;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句等。语文基本功必须加强练习,语文能力需要练习才能提高。固然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专家也并不否认“知识”、“练习”,以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已经涵盖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但对于“练习”还是有所顾忌的。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用不着对“练习”一词讳莫如深,国外母语教育中“操练”也是最常用的一个词语。关键是练习什么,用怎样的策略练习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真实、更加有效。
“策略”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即“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学习表达的策略——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即“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使学生心知其故,懂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同时,还得想方想法使种种“策略”变成学生终身受用的“习惯”。“由于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学习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不是一下就能培养起来的。假如教师能够在学生一入学的时候就将习惯的培养作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一点一滴进行要求,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将“习惯”作为课程目标,在教学中老师们更轻易把握,更具有可操纵性。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导致了语文教学排斥、否定了有作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此次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在课程内容方面,一个引人关注的理念,就是倡导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夸大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课程实施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夸大“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革新教学论文的精神”,这些要求针对了九十年代义务教育课程与语文教学有着的某些不足与弊端,有的放矢地提出了解决不足、克服弊真个途径与策略,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引发的变革语文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客观要求。这是此次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一大进步。
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缺失,不能排斥、否定有作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学生自主不即是自由,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迁就学生,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合作不即是合并,并不意味着把桌子拼一拼、学生围着坐就是合作学习。探究不即是游戏,不能把热热闹闹的实践活动看做是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并不是意味着有作用的接受式学习已经过期,并不意味着讲授法不重要。在目前的学校教育要求上,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而获取书本知识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接受性学习。教师讲授仍然是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的策略,接受性学习仍然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当然,接受性学习绝不能与被动地学习画上等号,更不能与死记硬背相提并论。课堂教学可以以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或教学风格出发,来选择教学策略或教学对策,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思索,自己动手,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学习活动中,调动、强化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体验。

四、“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导致了语文教学不重视文本,不尊重文本,教学内容泛化

“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进展的素材,这是很多专家极力倡导的一个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中有着着教师不钻研教材,脱离教材,不重视文本学习的倾向;教学中不把时间、精力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把握上,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外材料的补充上,甚至不尊重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随意地改动文本的内容,导致了教学内容泛化。这些都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以根本上否定了教学的凭借与知识的载体——教科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教科书是中小学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课本,课本,师生开展教学活动之本,丢掉了这个“本”,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假如连基本的教学质量都不能保证,其教育价值如何体现?
“教教材”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照本宣科,也并没有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教教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课内习策略,课外谋运用,求进展。“教科书比如一张旅行的路程单,你要熟识那些地方必须亲身到那些地方去旅行,不能够单单记住一张旅行路程单。”所以,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首先要解决好语文教学“教什么”的不足,其次才是“怎么教”,在此基础上思索“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教什么”,即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教学。教材应该成为教学内容选择的核心资源与重要凭借。语文教师要用好教材,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正确解读文本,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论文和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进展的需要,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两个概念确定的涵义是什么,两者的联系和主要区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把握“教材”,还需要继续探讨,教学革新教学论文要防止以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应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在对一些理念的基本内涵没有探讨清楚的情况下,还是少提一些新理念,多为老师们提供具有可操纵性的教学策略,这样有利于推动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向前进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