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角色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33208 浏览:155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在朗读教学中做学生的示范者

当前,朗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指名几生朗读后,见效果不理想,教师便再请其他学生朗读,以至于学生越读越没趣。对于低年级学生,读书还处于起始阶段,面对陌生的课文,要求学生很流利地读出其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较长的句子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教师要能够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正确表达作品的感情,这样,学生听读后就能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发音、语气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课文的策略,提高朗读能力。如教学《爱国将领邓世昌》时,我让学生边看文中插图,边听我朗读课文。我饱含激动、自豪之情的范读,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学生仿佛置身于甲午海战的现场。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可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思想感情。

二、在口语交际中做学生的倾听者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做倾听者。低年级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却常常站起来就忘了该说些什么,有的表达断断续续,话也说不完整,有的由于理解能力较差而答非所问。假如教师缺乏倾听的耐心,给学生一个不置可否的表示或一个不满的眼神,甚至一声呵斥,这个学生可能今后再也没有表达的自信了。所以,教师要善于倾听。
当学生忘了说什么时,教师可耐心地说:“别着急,你再好好想想”;当学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时,教师可以说:“我知道你想表达的意思,我帮你说一说”;当学生发言胆怯时,教师可以说:“你讲得很棒,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让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种鼓励,有助于培养学生“说”的自信心。只有当教师以一个听众的身份介入学生的聊天、讨论,并与学生进行开放式的交流时,才能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提高“说”的质量。

三、在策略点拨中做学生的引导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策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和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策略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识字的策略,掌握识字的“秘诀”,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担当起学生学习策略的点拨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但“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策略识字,有的学生能想出好的办法来,但却不能将这种策略进行归纳和总结,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引导更多的学生用这样的策略进行识字、记字。如在《古诗三首》一课学习“枫”字时,有的学生说:我是这样记住“枫”字的,左边是个“木”字,右边是个“风”字,合起来就是枫树的“枫”。该生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字的,这时教师应该相机进行引导,可鼓励学生说:“用形声字的策略记字多好啊,这篇课文里还有这样的形声字呢!看谁能用这种策略记住这些字。”教师这样的引导,不但保护了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思维,还在鼓励中让学生学会一种识字策略;教师不但传授了知识,还引导学生学会了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四、在情感教育中做学生的激发者

汉字不仅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表情达意的一种交际工具。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汉字符号,还要在语言情境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历史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保护动物等情感教育。如学习“饭”字时可以随机渗透节约粮食的思想教育,学习“父”字时可以渗透尊敬长辈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体现。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与学生一起和语言符号打交道的过程,也是为学生建筑一座精神家园的过程。在建筑这个家园时教师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丰富家园中的一草一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赵永玲)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