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兴趣导入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20252 浏览:927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欢快,在欢快中获取知识,这是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做了一些尝试。

一、灵活导入,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本来怀着美好的期待,假如老师生硬干瘪地直奔主题,固然目标比较明确,但多少有些让学生失望,假如能够以一个新鲜的、恰当的内容作为话题,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走进课文学习,以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该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吧。
设计导语,不能为兴趣而兴趣,哗众取宠是没有必要的,教师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有革新教学论文作用的切入点,这样才能捉住学生的兴趣点,顺利地将他们领入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来。
导入的策略很多,比如故事导入、谜语导入、对联导入、实物导入、插图导入、影视导入、情景导入等等。
比如,《〈宽容〉序言》可以选用为人类盗得天火的英雄普罗米休斯的故事导入,这和文中人物“周游者”的精神境界是相通的,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周游者”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再如,《故都的秋》一文,可以选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插曲《秋窗风雨夕》导入,诗中所绘惨淡凄凉秋景、所传苦闷颓伤之情,与忧郁自恋的郁达夫眼中秋景,心中秋情颇有相通之处,由此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也可以作为鉴赏点,比较深入品赏课文。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就是问答,那么,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巧妙的不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问”要问得准,问得活,问得巧,问到点子上去。一个善于提问的老师,要善于在学生思路不畅时帮助他拨开迷雾,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要确信,只要不足问到兴奋点上,学生便不会无动于衷,而只会千言万语一吐为快。在这个过程中,求新求异的思维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比如,小说《祝福》,可以设计这样的不足: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一石击起千层浪,众说纷芸,而恰恰在这种探究中,小说的主题思想可以得到揭示。
再如,《琵琶行》一诗,不足设计为:与琵琶女的一次邂逅为什么会对白居易的内心造成如此巨大的震动?二人身世命运、人生遭遇的相似可以由此归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由此明确。

三、组织活动,调动兴趣

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说话、讨论、辩论、朗诵、歌唱、表演都可以依据不同课文选择运用。
比如,在学习《一剪梅》《虞美人》《雨霖铃》等课文时,可以在歌唱中与学生共同品赏诗词之美。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孔雀东南飞》《三块钱国币》等课文,可以让学生编成课本剧来演出,然后评论,在这“编、演、评”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会更加丰厚。

四、开展竞赛,促发兴趣

心理学探讨表明,竞赛能能刺激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点,竞赛正是利用了青少年这一心理特点而成为激发学生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组织竞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登攀、荣誉感等好的思想品德;不仅能够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够作为一种鼓励进取、反对懈怠的诱因去调动学生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活跃和强烈起来。
比如教学《鸿门宴》时,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上课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项羽鸿门宴杀了刘邦是否就得天下”的辩论赛。让以为可以得天下的作为正方,让以为不一定得天下的作为反方,双方进行辩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索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熟悉到项羽的性格在他的成败中的关键性。
总之,兴趣导入,可以调动学生思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成功完成教学内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