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课堂教学起点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27665 浏览:1295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三、朗读的要求

1.力求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指吐字清楚,发音正确,合乎普通话要求;所谓腔圆,就是指要读得流利自然。中国文字的含义博大精深,音节更是有自己独特的韵味,读正确、清楚,是朗读的第一步。为此,我在范读课文时,总是力求分绝不差,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有时也会故意错读一些字词,破读一些语句,让学生来更正。这样每教一篇诗文,学生在朗读方面均会有新的收益。

2.确定朗读基调

朗读基调,是由贯串全文的情感色调决定的。要确定朗读基调,就要浅析诗文的思想内容、感彩以及作者的写作动机。例如,同是宋词,柳永的《雨霖铃》极尽哀婉幽怨,缠绵悱恻,悲凄柔媚,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悲怆豁达。即使同是一个人的作品,前后风格也迥然有异。如李清照的《乌江》是何等的英气冲天,尽显巾帼的飒爽英姿,而《声声慢》则又是多么的哀愁凄苦,一如孤苦老妇独盼归人而人不知去何处。

3.朗读要关注学生主体个性

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为学生齐读不整洁而生气。实在,这正是学生个性的体现。假如学生都读得很整洁,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是“鹦鹉学舌”,甚至读完了连读了些什么都不知道,这不大大阻碍了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吗?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按教师的要求把学生练习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方式。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个体独立性。朗读时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品味诗文的韵致,那么对作者诗文风格的感受不需老师“讲”,学生自己就会“悟”出。

4.教师身体力行作范读

范读是教师对文章理解的表达方式,是无声的指导,能起到强烈的感染作用。范读也是教师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个契机,有着朗读带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赤壁赋》一课时,当视频展现气势恢弘的赤壁画面,播放出铿锵有力的音乐时,老师合上书本昂着头,自信而布满地把《赤壁赋》背诵下来,学生会流露出惊奇、崇拜的神情。教师的体现就是学生的标杆,是学生要靠近的方向。让学生诗意朗读时,他们要通过自己的理解达到这一目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朗读是直接作用于语文教学的练习策略,它以一定的文字作品为基础。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作品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受语言艺术的精美,感受丰富的艺术想象,还可以使学生以文字符号中感知形象,感受作品的情味,领悟语言内涵,联想作品中的形象,悟出言外之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朗读,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接近语文的真山真水真性情,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吧!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3]钟建琴,《语文因读而出色》,《语文教学与探讨》,2008年11月
[4]温虹,《课堂“悦”读,读出出色》,《中学语文》,2008年6月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