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18421 浏览:829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目标,假如仅仅依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恐怕是难以达到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广博的内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以及独特的体现力与感染力,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空的限制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一拍即合”,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走势。现就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感受。

一、直观演示

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消息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介入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以而形成鲜明的感性熟悉,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熟悉奠定基础。同时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登泰山观日出》一文中所描绘的泰山云雾缭绕的旖旎风光和山顶日出的磅礴气势。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真实画面,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日出的美丽和壮观,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消息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拓展延伸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感受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纵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
如《海底森林》一文,这是一篇先容海南岛琼山海底森林——红树林的科普文章。课堂上如何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红树林图片及录像,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红树林那清幽而神奇的景色以及红树诞生的过程,以而感受到红树林高尚的奉献精神。在学生掌握了书本上有关红树林的知识后,告诉他们在《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这些书上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要以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含义。只有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