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东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3611 浏览:9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巧借东风”,这个“东风,是指讲课时引入适量的、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其他艺术形式。教学时借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诠释讲授者的教学理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关键词]语文 课学生兴趣 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由于受到篇幅、学时的限制,课堂上大都只有老师在那里自导自谈,唱独角戏,课堂教学内容枯燥。要转变这一近况,使语文课变得有声有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多语文教师探讨的课题。
下面笔者要谈谈“其他艺术形式的借用”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
1.巧借“东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留意力不可能长时间集中于一点。一般来说,每隔5-7分钟,人的留意力就轻易分散。假如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授课内容单调、乏味,学生的留意力就会涣散,精神就会委靡。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借用其他艺术形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专心听课,学有所得,而且也为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比如笔者在讲《过万重山漫想》一文时,播放了先容三峡两岸风光的内容。同学们看视频,犹如身临其境,课堂由此进入一个小,并使同学们对长江三峡有了更全面的熟悉。另外,职业院校生大都对对联极感兴趣,固然对对联有极其严格的要求,且难度较大,但职业院校生们一般都能胡乱对付几句,课堂由此又进入一个新的,在此千万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毕竟不是学对句,而是引导同学们对这一教学内容来一个小结。就是由于有两层刺激——使同学们由第一个小自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展到第二个大,不动声色、不着痕迹,平添几笔,使“蛇”升腾而为“龙”——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境界。
2.巧借“东风”,更好地诠释讲授者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用以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思想观念,是教师在对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它不仅蕴涵着教师的理性聪明,还凝聚着教师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能激励教师为实现这种理念而努力。同时,教学理念能引导教师破旧立新,去追求更高的价值。不同的教师由于具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因而出现不同的教学行为选择。可以说,教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教学功能的发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笔者讲授《提醒幸福》一文时,为避免学生反感,我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利用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相亲相爱》,来引导大家理解家庭的幸福。
每当歌声响起,全体师生都会沉醉其中,那种亲情便随着旋律,流入大家的心田,沁入血液之中,分布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试问,还有什么语言能把笔者“在家庭联系中重法但也要重情”的教学理念诠释得如此的精到、通俗、动人?
3.巧借“东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大多习惯于应试教育,上职业院校之前为升学而学,上职业院校之后尽管一般不考虑升学了,但也要为过关而学。在教学过程中难免过多地夸大功利性,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的昏昏沉沉,学的死气沉沉。实在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没必要象应试教育那样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讲解练习检查、浅析归纳总结,要适当地淡化知识点。淡化知识点并不是不重视知识点,而是要巧借“东风”,在能诠释知识点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要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不要局限于课堂、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精耕细作。对此,笔者采取的做法是请学生帮我备课——要求学生查阅各类书刊、网络或电视栏目,并搜集与下次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如文学方面的歌曲、民谣、书法、篆刻、绘画、动漫、对联、诗词、歌赋以及相声、短剧等。对搜集到好资料的同学加平时分。这种作法,对同学们来说,既有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还可以增加平时成绩,何乐而不为?因此大家在这方面热情极高,效果也极好。同学们在搜集资料前一定要先预习——对有关的知识点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所搜集的资料还要能为讲解这个知识点服务,于是反过来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此法巧在能洞察现代职业院校生求知欲强、渴望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这一心理特点,同时充分利用“东风”——文学的艺术魅力并辅之以“加分对策”,强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文知识,获得了艺术养料,获得了搜集、选择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备课的艰辛以而拉近了师生的情感间隔,融洽了师生联系。
古人云,教无定法,语文课的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但正确运用“其他艺术形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