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18727 浏览:82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语文课程总目标也确立了语文教学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而小学语文教材涉及面广,很多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只要善于挖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整合,依据学生的身心进展的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是抒怀性比较强的诗歌和散文。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感人的场面,营造了一个个动人的情境。教学时宜以语言入手,再现文章的场面和情境,发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制作了多媒体动画课件,在对课文进行配乐朗诵的同时,根据内容展示水静、清、绿及山奇、秀、险的不同画面。在这由画面和声音共同营造的情境中,学生很轻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在感受画面美与语言美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可爱,以而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反复朗读、感悟领会

阅读教学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会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还会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教学《白杨》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拔、直而坚强的不仅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尤其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情感。

三、联系实际,比较感悟

语文学科的心理教育素材相当丰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领悟教材的思想情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折射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以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钓鱼的启迪》,在帮助学生理解与鲈鱼相似的“鱼”的时候,学生联系自己说,所谓的“鱼”就是自己不应该得到的荣誉、利益、好处、方便等,比如自己买东西是售货员多找了钱,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作者说道德只是个简单是与非的不足,实践起来却很难,让学生比照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看是否能抵制生活中种种“鱼”的诱惑,学校规定不能随地丢垃圾,不能随地吐痰等,是否都能做到呢?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小事中检讨自己的行为,以而让教材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四、探讨交流,感悟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留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师问:“小朋友,你不喜欢谁呢?”生答:“我不喜欢狐狸。”又问:“为什么呢?”生答:“由于狐狸太狡猾了!”忽有学生说:”老师,我喜欢狐狸,不喜欢乌鸦。”师问:为什么呢?”生答:“在大自然中我们就要学习狐狸的存活本领,而乌鸦太笨!”……学生多角度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畅谈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使思想熟悉得以提升。

五、阅读延伸,拓展提升

要使学生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得到进步,仅靠课堂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着力开发课外活动的潜力。学生在课外不仅能摄取各种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练习早走技能,还能充实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懂得做人的道理。
有段时间,班上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课本、学具总会在课间不翼而飞,但又失而复得。我弄清事情的原委,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问学生你想对周瑜说些什么?学生说“你妒忌别人的才干不好”,“不应该有妒忌心”……我又问:“妒忌有哪些危害呢?”对此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为此我适当延伸文本,推荐学生课外读读《三国演义》中其他几则周瑜的故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忌能,当他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想法谋害,欲除之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逐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通过课外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感受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否定、排斥妒忌之心。让自己的心胸变得豁达些。此后类似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六、实践活动,巩固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手段。
校园生活丰富多姿,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难免有磨擦,由此产生误会也不足为奇。教学《委屈》时,很多学生以为文中的故事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由于“我”被爸爸误解了,而爸爸始终不知道我抢“大瓜”的用意。同学们为文中的“我”抱不平,我就问:“假如是你,你准备怎么处理这件事?”同学们各抒己见并达成共鸣:想办法消除误会。因此我设计了一道实践作业:把生活中的委屈和误会写下来;解除“委屈”,消除“误会”(实践方式),把处理好这件事后的心情或想法写下来。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以而形成乐观、友善的人生态度。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的很多心理困扰常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假如我们及时捉住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适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语文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前哨,定能预防一些心理不足的产生,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和障碍,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健康、欢快地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责任编辑李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