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师教学方式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30030 浏览:1414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用哲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文学作品中哲学与文学的渗透,把其影响力运用到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感悟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哲学方式文学方式
一直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烛炬,比作春蚕,暗示他们燃烧了自己,奉献了别人,他们的任务是艰巨的。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将美的东西拆开,再组装起来给别人看,尤其在这个需要人文关怀和塑造灵魂的年代,在我们的技工学校中,假如只是停留在教学表面而不注重人格的塑造,那将是不负责任的一种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抛弃传统观念,用哲学和文学美的方式担负起教育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任务。
首先,语文教育的哲学方式。
哲学是我们思索一切不足的出发点,它解释了宇宙的奥秘,阐明了世界的本质,它是马克思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的最高聪明,它的有着给人类解决现实的不足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我们只有先了解他才能形成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假如,语文教师的思路陷入世俗功利的泥潭,注定教不出优秀的学生,最多磨练出一些应付考试的机器。
语文教学的物主要是文学作品,而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最根本策略的就是哲学策略。将文学与可以探讨宇宙奥秘的哲学相融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现行的人教版的职高语文教材中选入了《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习这样的文章往往都是被动的,由于他们的对封建文化的理解比较浅显,要想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这种时代比较遥远的文学作品,首先应该让他们主动接触作品。转被动为主动的策略是这样的,《红楼梦》中的故事是同学们所了解的,也感兴趣的。在向他们先容情节的同时,穿插在情节中向学生渗透了《红楼梦》中所体现的禅宗哲学思想在当时的进步作用,佛学的哲理对人的鼓励作用,通过金陵三十六钗的命运同学生探讨了生与死的话题,通过贾府由兴盛到没落过程与学生探讨《好了歌》中“好”与“了”的话题。关于人的生命以何而来,又到哪里去,学生体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样学生就能很积极主动的去阅读《红楼梦》,也为进一步解读《林黛玉进贾府》做好了铺垫,也就更能很好的理解贾府的豪华气派、地位尊严,理解同是大家闺秀的林黛玉在进入贾府时的“步步小心,时时在意”的这种体现。
当然,这都是“雅”的作品,而现实中也不乏一些俗的作品,它们只是停留在对人类生活“俗”的表演,没有对人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识别这两种作品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体贴近教育目的。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发生着变化,以九三年开始,语文教材不断在进一步修订,加入了一些很有现实作用的作品,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卡夫卡的世界观是异化的,他说:“生活的传递带不知要把人带到何处,人与其说是生物,不如说是事物和东西。”于是他写了《变形记》中格利高尔这一灾难的化身,生活在布满虚伪、自私的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天天在权威的重压下生活,终于一天早晨他变成了一条甲壳虫,终于摆脱了他深恶痛绝的倾销员工作,在急冲的躯体中,部分地实现了自由。然而格利高尔始终保持着“虫形人心”,这是他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变形后的格利高尔还想着要返回到“人”的生活中,想着作为长子对家庭的责任,父母年岁大了需要照顾,心爱的妹妹应该进音乐学院等等。由于他的变形,由于他丑陋的形象吓跑了公司的秘书主人;遭到了房客的嘲笑;受到家人的厌恶,变成家庭的负担。终极绝望的死去。对此学生可能有两点不理解:一是学生对于格里高尔由人变成了虫是很难理解的,确实这在文学和生物的角度也是说不通的,但是在哲学上又是现实的。恩格斯曾说过:“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把别人看做必须想法除掉的敌人,或者最多也不过把别人看作一种可以供自己利用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可以说是极普遍的现象,体现在人变成金钱、机器等物的奴隶,即变成了物或非人。格里高尔一旦失去了工作能力,他的有着不是和虫豸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吗?所以这仅仅是资本主义异化的体现,只不过卡夫卡运用了艺术体现的手法而已。二是学生对于格利高尔变成虫豸后家人为什么只有嫌弃而没有同情和关怀难以理解。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这一外衣下的利益。”卡夫卡让格里高尔由人变成虫,又让他以人的视角去观察人类,看到的是一群多么冷漠,多么空虚的芸芸众生,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际联系。《变形记》中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而对于这些荒诞派的文学作品的浅析就要以哲学角度入手,让学生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自己人生价值观,以哲学的聪明培养解读社会,解读人生的综合的聪明。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现代教学中应具备哲学教育的能力。
其次,文学方式。
文学作品在人类产生之初便开始逐渐形成,人类也在不断阅读过程中进展着文明,文学作品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营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现实体现,它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同时也能让人以中领悟到生活中的美。我们在欣赏作品美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到它所创设的环境里体味生活,照鉴自己的灵魂,浅析人性的善与恶。《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苏轼对妻子死别的伤痛足以让学生震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能够让学生在悲喜中探究善恶。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也是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最佳切入点。
戏剧《雷雨》中关于那个时代周与曾的情感纠葛学生很难理清思路,对周的形象把握也有着难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组织了一次小组角色朗读比赛,之后让学生排练了话剧,学生对此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尽管不够惟妙惟肖,但学生态度很严肃认真。之后我又组织了学生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点评和自评,固然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他们的评价中包括了对作品的对人生的感悟,自然对人物情感的把握也更正确一些。就这样这篇文章的学习是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
所以我们在教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创设这种情境引学生入胜。以便更好的挖掘文学作品的闪光点,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此外,文学这种美的事物是完整的运动的,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看到一个事物的同时也看到它的影子,而不仅仅是个裂开来的各个零部件,只有这样文学美才会在生命中焕发光彩,呈现活力。
闻一多先生说:“文学要和哲学不分彼此,才庄重、才伟大,哲学的起点便是文学的核心。”因此我们不应该将二者分裂开来,而应将二者统一起来解读人生,解读社会。
固然,在教育过程中依然有着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但不可否认我们教师自身也有着着不足,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省自己,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来,坚持用不断完善的方式给人以信仰核动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