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对联与高中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4244 浏览:128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博大精深的学问、光辉璀璨的思想。如何继续和发扬其中有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修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是我们在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在思索和探求的不足。
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固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做重点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予以继续和发扬。更重要的是,对联里面蕴含的传统的人文观念、历史价值、思想意识和写作手段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对联的鉴赏与写作中可以显见出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下。

一、中国传统的对联教学

对联,在古代也称之为属对。其历史悠久,以正史上可以追溯到晋代。然而,将属对纳入语文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的时间则要滞后得多。保存至今的北宋仁宗至和元制定的《京兆府小学规》对小学课程的安排有具体规定,在三个学业等第中,其中第二等的日课程安排为:念书约一百字,学书十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可见属对作为一门课程出现的时间是在在宋代。属对作为教学手段,最初大概的目的是学做骈文和学作近体诗,进展到后来,属对成了特别是到了明清,无论公学还是私塾,都把对课作为启蒙之后一种必修课。学堂多采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学读物,有的还附有李渔(笠翁)的韵对,以便学生最初属对的学习。那时的学堂,学生入学,先学识字而后学习对对子,以一字练起,一直练到七、九、十一言为止。这种严格而扎实的属对练习,不仅使学生以小就受到语言能力的练习,而且达到文化传统熏陶的目的。
民国年间,固然新式小学渐渐取代了私塾,但是对课并没有完全消失。鲁迅先生在《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就曾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以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极有魅力的语文教学活动才逐渐消失。

二、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的功能

属对为什么在历代受如此的重视呢?元初学者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将属对的作用归纳为配合“习字演文”、了解字的“虚实死活”、掌握阴阳上去四声,但笔者以为属对的作用不单单是这一些所能囊括的,其重要的作用,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中说道:“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联系”“所对不逾十字,已能体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他以四个方面对“对对子”予以说明:“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运用”、“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然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事实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综合了各类知识载体的属对练习,在语文教学中备受冷落逐一语文教材不选对联,语文教师不讲对联,写作课更与对联写作无关。
属对固然丧失了其作为功利化的目的,即求取功名利禄的一种手段,但是它依然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鉴赏它、传承它。本着这种思想,笔者将试图以以下三个方面找到对联与现代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一)挖掘对联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

假如说诗词曲赋是浩瀚的文学艺术的海洋中的万顷烟波,那么对联则是朵朵绚丽的浪花。在语言的长河中,对联和诗歌如同连理枝、并蒂莲、比翼鸟一样博得人们的喜爱。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尺幅虽小,却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往往可以获得以一寓万、以少胜多的奇特艺术魅力,蕴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民的心魂。古往今来,许很多多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以对对联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因此,对联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的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二)对联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素质培养的价值

新课程标准夸大更多的是通过语文的人文性来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培养,而对联这一文化形式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这些丰富的知识,不仅仅体现在遣词造句、修辞策略和逻辑策略等方面的一些文字技艺教学论文上的,更多的是内在的、隐性的,需要我们专心去感悟。如风景园林的对联,多表达的是作者自然之爱、退隐之闲适;名人对联,多表达的是作者的个人情趣、高尚情操,或是对某位名家一生的概括与评价;励志修身对联,则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自励,以而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所以,通过对联的学习与赏析,一方面可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和人格素养的养成。

(三)对联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学习对联,鉴赏对联,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对一些历史近况和人性特点的浅析,提升审美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转变学生知识素养普遍匮乏的近况,使得这些知识可以在学生写作中得以体现。同时,围绕写作对联,可以让学生熟悉到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运用修辞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联传承了中国古典美的精华,容纳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情,对联之美应该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曾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因而,对联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和魅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对联,探究其内在传统文化和美学价值,公道地运用到教学中,以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探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4.

2.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桂生,张步洲.陈寅格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4.谷向阳.中国对联学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1998.(4).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毛力群.对中国传统属对教学的熟悉[J].课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