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复兴趣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20205 浏览:924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首要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目前,有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他们不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有些同学以为,语文课不是一门科学,没有学头,学理工将来才会有用武之地。甚至说什么“要不是考大学考语文,我才不想学呢”!这种熟悉很显然是错误的。为了端正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熟悉,我让学生联系鲁迅弃医以文,以及科学家在搞科学探讨常常要撰写学术论文等事例,谈谈他们对学习语文的熟悉。同时,我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科学家、工程师而没有文学家、艺术家及教育工作者行吗”的不足,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谈、论,学生充分熟悉到学习语文的重要量,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上课时的留意力也就集中了,就能使自己进入“角色”。这样,就为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奠定了基础。
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使他们在愉快情绪的相伴下主动积极地去探究这一知识领域,语文教师还必须做到以下一些:
首先要自己有兴趣。任何教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施加的影响,决不可能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它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意向并伴随着情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常常是由于教师对语文教学不感兴趣所致。很难想象一个演员在表演时无动于衷,却能使观众深受感动。教改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以情动情,教师以极大的兴趣、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站在讲台上,教与学之间互为影响的双向联系自然就会发生作用了。
第二,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所做的“教师期待”效果的探讨说明,教师一旦对有些学生产生了“暗含期待”后,这种包含期待的信息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奥妙地传递给学生,因而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励,以而对教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敬”后,这种积极性就大大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质量。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由于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学他(她)所教的这门作业,相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所以,假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多关心、多帮助、多指导,对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意予以细心培植,赞许他们的小报、新诗、质疑、作业;甚至一个肯定的目光,一个赞许的表情,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教师要以教学内容方面考虑,要留意“序”、“新”、“深”、“难”、“密”。很多教师以为课文之间无序可谈,可以今天讲第一课,明天讲第二课,这种教而无序、知识割裂、乱糟糟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学而无趣的理由之一。作为教师,应对本册、本单元的知识心中有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使课与课之间有层次、有衔接,做到教而有序,知识连贯,重点、难点突出,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每课传授的知识要有新的内容,要突出与前课的不同点;对能力要有新的要求,不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教学过程要有新的角度,具有多开端性、多实践性、多结论性,不能总是一个程式;教师的语言要有时代的新鲜感,对古文、外国文学作品,要力求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手段要有新的形式,力求多运用录相、幻灯、录音、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并使之与课文内容相映衬。
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课程标准有原则性规定,教师在此基础上,还要挖掘教材和课程标准,利用参考书,精心设计,使每课的传授内容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教师最好对课文不做泛泛的浅析,不反复讲学生已经明白的不足,不问学生无需思索的一呼百应的不足,不囿于课文的狭窄内容,要使学生觉得这门作业的确有很多知识值得去学习。
讲究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密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要尽量使内容丰富充实。教师要使课堂容量增大,除知识增加外,文与道的综合、智力与能力的培养,都应放在课前设计中,这样,课的容量才能丰厚,学生就不会有空搞“副业”了。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考虑“序”、“新”、“深”、“难”、“密”,可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上与不上就是不一样。
第四,教师还要以学生方面考虑兴趣不足,即留意兴趣的效果性。引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一个开始,教师要时刻留意这些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的差别。有的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但始终限于愿望阶段,而不能使它成为活动的动力。这种停留在内心向往上不能产生实际效果的兴趣,心理学上称之为“消极兴趣转化”。为使兴趣稳定、持久,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留意培养高质量的兴趣。不能满足于学生愿意上这门课,课堂上热闹了,作业都交了,作文都写了,而要使学生熟悉深化,为掌握兴趣的客体——语文课付诸积极运动。
总之,兴趣的培养为的是使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语文课,使兴趣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永久动机,这才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兴趣品质。
(责任编辑武之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