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着眼于“人”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15369 浏览:687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进展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进展的需求,只要让语文教学着眼于“人”——学生,就能使教学满足学生进展的需求,就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情境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很无奈,由于语文学科已经被学生遗忘在寂寞的角落里了。我以为其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学生学习有很强的功利性,在他们看来语文这门学科学与不学在成绩上不会拉很大差距,即在考试中不会成为拉分科目;二是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课堂上学生学到的只是死板的知识,感受不到美的熏陶,体味不到学习的欢快,领受不到深刻的思想启迪!所以这种既不能满足学生考试得高分的功利性目的,又与学生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进展相脱离的死板的学科,学生怎么会专心去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呢?我以为最根本的策略就是让语文课堂教学着眼于人。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设置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与以往完全不同:以前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以文本为主,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文本中的知识;而今天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能够成为一个进展中的人。所以,教材已不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了,而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凭借物,教学也只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关注的是每一课应让学生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每一课所具有的全部知识。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理念设置教学目标,所以学生学习没有热情。比如,有一位老师上《边城》一文,他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浅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感受沈以文乡土小说的风格。2.浅析翠翠等主要人物的形象。3.赏析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学习重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学习难点:细致蕴藉的心理刻画。以以上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教学关注的是文本而不是学生。让学生感受,浅析,学习的都是死的知识,不但内容多,而且离学生的生活远。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能有多少实际的收获?《边城》一文是一篇非常美的小说,自然环境美,风土人情美,人性美!文中那样原始的优美的环境,那样淳朴的健康的人性与我们今天所生活的钢筋混泥土的城市环境,布满功利性的人际联系形成了鲜明的比较!假如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就不会一节课设置那么多目标;假如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就应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紧扣文字去浅析体味文中的环境美和人性美,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以而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和美好人性的向往之情,并明白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假如一节课能达到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更有收获吗?至少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与现实有联系,感受到学有所用,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不仅学生学习感兴趣,而且可以达到进展式教育目标。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就比如是鲜活的跳动着的聪明之焰,将点燃整个课堂生命,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满腔热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教师不想方想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但最易引起学生关注的教学情景,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所以,贴近学生生活,将学生实际生活与文本内容联系起来创设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激发学生关注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热情,才能实现高效教学。比如,七年级有一位教师上《羚羊木雕》一文,他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李白说‘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这些足以体现友情无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这一段导语设计得很精心,但这一情境创设却是失败的,由于这一段文字都是抽象的道理,而教学对象却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也许只有学完《羚羊木雕》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将本段文字作为导语,以创设引发学生学习的学习情景,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位教师在设计这一导语时,只考虑本段文字与将要学习的《羚羊木雕》一文的内容的联系,而忽视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而另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少年时光,同学们布满朝气,对将来布满憧憬,个性开始飞扬,自然生活中难免会与父母、朋友发生各种各样的争论碰撞,请说说生活中你与他人有过哪些争论碰撞?面对生活中这很多是非,你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这一导入贴近学生实际,一下子就能将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开始积极思索与发言。所以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设置有价值的不足。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并生发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会学习,获取知识并创造出新的知识。而这一切是否能够有效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不足设计是否有价值。有价值的不足是落在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的不足,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深入思索和探究的不足,这样的不足一般都是开放性的不足,不是让学生猜教师答案的不足,不是记忆性的不足,不是引起回忆不能引起思索的不足,不是答案唯一的不足,这样的不足才是最有价值的不足。
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所设计的让学生合作、探究的不足都是学生手头资料中完全有答案的不足。这样的不足设计根本就没有关注学生,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只能算作无效不足!要想让所设计的不足有价值,就必须关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并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创造新的知识。比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套中人的性格,他设计了这样一个不足:“别理科夫死了,请同学们为别理科夫设计一个墓志铭。”这一不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学们立即活跃了起来,纷纷举手发言!他们所设计的墓志铭不但符合别理科夫的性格,而且极具创意。比如:“棺材是你最后一个套子”、“我又钻进了一个新的套子”、“我终于有大地这个套子作保护了”等。这一不足的设置使学生在理解别理科夫性格的基础上锻炼了能力,生发了新知识,拥有了学习的成就感,学生体验到了学有所获的愉悦。这样的不足才是有价值的不足。再比如这位教师在这一课结束时又设计了一个不足:“同学们想想现实中有那些套子,对你有何启发?”这一不足将别理科夫的套子与现实生活的套子联系了起来,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说,现实生活中套子有“骄傲、自私、虚伪、满足、嫉妒、网络游戏、贫穷”等。这些套子,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的进展,甚至会使人像别理科夫一样,最后走向死亡!这样的不足,不但激活了课本上的死知识,而且学生能够生发、延伸、创造出新知识,有价值的不足就是这样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不足,因此,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就可以设计出有价值的不足。
作者单位: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