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23561 浏览:1067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展,语文课不像以往那样,仅能以文字上感受文章的美,而是能更直观地以声、色、形等多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体验。这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更直接、更正确,以而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美育
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道德美、人生美都强烈地蕴藏于课文之中。多媒体手段的最大特质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激发学生主动去介入审美活动,受到美的熏陶,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如何运用多媒体挖掘、感悟、再造这些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熟悉。
1寓教于趣,在视听中感受美
我国教育家荀子早已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事物是核心,词是外壳,在教学时应当使一切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
“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就是带有情感意味的留意。兴趣愈浓,观察就越仔细,感受亦愈强烈。多媒体计算机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以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乐”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先决条件,求乐爱美是初中生基本的心理特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教学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留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浅析比较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如教学《天子的新装》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天子和骗子以及众大臣的伪善、欺骗、狡诈的本性,突出小男孩天真,敢于讲真话,以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产生以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真正视学习国文如游泳在趣味之海里”,学生在赏心悦目、浅析比较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培养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捉住小兴安岭“美”的特点,用电教手段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景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并配之以课文录音,使图像与课文相互对照,形、音、色浑然一体,创造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优美意境。此刻的学生仿佛进入茂密的林海,置身于娇艳的野花丛、活跃的小鹿群……那满地的蘑菇似乎伸手可得,那神奇的人参也在频频招手……学生此时的感情已和作者发生共鸣,沉醉在美的氛围之中,深深地爱上祖国的小兴安岭。
2寓教于情,在消息中领略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活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而达到以情的目的。
情感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学生情感充沛有助于深刻地感受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钮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牢牢地连结起来,使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情感纽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这是一篇融情、景、理于一体的散文,假如采用常规化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很难入情、入景,以而影响学生理解的深度。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周总理逝世后,灵车经过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含泪向总理告别的动人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配乐朗读和影像,伴随着肃穆悲壮的乐曲,迟缓、低沉的语调,动人的场面,学生被带入情景之中:十里长街上,总理的灵车缓缓开来,人们不约而同前来送别,人们多想再看总理一眼,多想让灵车停下来,多么希望时间能倒流,重现总理与人民谈笑的欢乐场面;然而无情的现实把人们的美好愿望撕得粉碎。“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悲剧的审美效应。学生在唤起情感的体验、共鸣,感受悲剧美的同时,产生对总理无穷崇敬、无穷热爱之情。
另外,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注重屏幕图像及模块界面、窗口键钮等设计,或动中有静,或静中寓动,或消息交叉、消息搭配,努力使媒体既体现出调配恰当和谐的画面美,又体现出格调高雅、蕴意丰富的色彩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作品,去领略作者创造出来的布满哲理的艺术境界,获得领悟事理的审美愉悦,逐渐形成一种审美的价值观形态,培养审美意识。
3寓教于境,在实践中创造美
教育家赞科夫以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因此,创设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求知探讨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复兴趣才会得到激发,求知欲得到刺激,才能更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主动地介入、探讨,以而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进展和提高。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即:‘我为了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以哪些情绪的诱因和需要的源泉而来的。口头语言的情境每一分钟都在创造着每一次舌头的转动、谈话和对话的动机。”这就是说,学生要自然地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而引起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最有效地进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内部的动机需要表达的时候,才能写好文章。因此,在语文说话和作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想象”。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轻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进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图书馆”时,先让学生在图书馆的电脑上学会检索,但只是会检索还不够,还必须教会他们如何根据检索结果在书库中找出想借的书。但一节课45分钟,不可能半节课在课堂内学习,半节课到图书馆活动,时间不够。于是笔者想到一个办法,在教室一侧摆放几个图书架,做成一个小型的图书库,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每类书都以图书馆搬来一些,这样倒也有些像模像样了。在简单先容了中国图书分类法之后,笔者请学生根据刚才以电脑中检索出的自己喜欢的书的结果,到模拟小书库中找出这本书。刚开始学生都怕失败,不敢举手,又经受不住刚才成功的鼓励,结果一位学生再三犹豫后举起了手,并且在几分钟后成功地找到这本书。笔者乘胜追击,请他讲讲是如何想的、如何找的。在他的基础上,几位学生也都顺利地根据检索结果在书库中找出图书。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获得审美享受并在思想熟悉、道德情操等方面受益的过程。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提供了更形象更有效的策略,借助这一手段,推动教学论文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使得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主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知识和人格上获得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梁巧琴.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西江教育论丛,2006(2):17-19.
[2]龚声蓉,等.多媒体技术运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安城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