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课,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效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4248 浏览:125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如火如荼的课改浪潮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然而也有些课堂过于追求表面的热闹,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一些公然课,教师往往一味追求情感体验的极致状态,以为教学效果达到了,大功告成矣。但我们不妨深思一下这样的语文课堂:语文课被并化为各科的大杂烩,语言的学习哪去了?离开了语言的学习,语文课还称得上是语文课吗?这样的课堂,它的效果又在哪里呢?因此,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炼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面对的不足。

一、炼“好”课,是为课堂教学增效的保证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讲求效率,语文教学也不应例外。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目标明确、过程紧凑、效果良好,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运用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进展和提高。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好老师是把工夫花在课前的精心准备上,差老师却把工夫花在课后磨学生上。这些都说明了炼课的重要量。而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往往是找一篇教案抄抄或者以网上下载一篇。没有精心地阅读;没有对课文的独到理解,人云亦云;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索一下:这一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又是如何采用恰当的策略……而是按照教案、教参强行推进,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这种面面俱到的教法,让师生感到身心俱疲,而实际效果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多花一些时间在“炼”课上,让学生每一堂课都学有所得,是为课堂教学增效的保证。

二、炼“文本”,是为课堂增效的条件

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我们要熟悉到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深钻教材,认真备课。
那怎样才能研读好课文呢?

1.要读出课文的“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读出了课文的趣,才能领会教的趣,才能捉住学生的心。例如,在《小桔灯》一文中,可以通过全文20多个“小”字,突出“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如《三峡》在识字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找出带“山”“水”字旁的字并让他们解释。

2.要读出课文的“情”

要读出课文的情,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动情入情。如《水调歌头》的“情”字当头,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欣赏。

3.要读出课文的“奇”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语文教师是要以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有恍然大悟之感,学生才会觉得学习对他们有作用。教学对作品理解和把握的高下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一定要尊重文本,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别出心裁,显现个性,要让学生读出隐含的东西。

三、炼“教学设计”,是为课堂增效的最佳途径

1.设定合宜的教学内容,为课堂增效提供时间的保证

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教学这个灵魂。如何才能让这样的课具有语文味呢?比如以小的标题入手,想想写了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好的?以而让学生感受到巧立小标题的好处。课需要好好地去磨,好好地去炼,要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深处去,带到语言的深处去。

2.优化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什么都要面面俱到,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去浅析。实践证实,只有在公道地安排知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有利于捉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精选教学手段和策略,为课堂增效助一臂之力

教师还要善于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录音以及运用各种教具,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挂图和各种教具可以加强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投影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强知识点的稳定性和相对持久性;录音可以充分发挥课文的感染力。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
总之,只有精心地炼好课,教师才可能在上课时胸有成竹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不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天生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师生双方都在课堂中获得提高和进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土桥低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