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呼唤“静”回归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5638 浏览:196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现代语文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但“动”过多,“静”不足。语文课堂教学恰当运用“静”,会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开场静,集中留意;课中静,利于读思;课尾静,余韵无穷。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社会的进展,很多语文老师转变了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纷纷把音乐、幻灯片、视频动画、课本剧表演运用到课堂上,使语文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出色纷呈。不可否认,这些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兴趣,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益。但是热闹之后,我总觉得似乎是“动”之过多,而“静”之不足,没有留给学生静心、静读、静思、静悟的时间和空间,不免有些美中不足和缺憾。假如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静”,将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开场静,集中留意

开场静是指上课铃响后,教师走进课堂,并不急于讲课,而是用亲切和蔼的目光环视全班同学,让教室安静下来。此时的“静”能让学生排除外界干扰,使学生兴奋的细胞逐渐平静下来,把留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时,教师如能捉住静堂后的最佳时机,捉住“静”化的心境,来一段出色的导语,激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定会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二、课中静,推动教学论文读思

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忙于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不足,而很少给学生留下静心读书、静心思索的时间。实在语文课堂更需要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索的时间,由于阅读本身就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它需要“静”。如有教师在教学《丑小鸭》时,忽然有学生提出“鸭妈妈的窝怎么会孵出天鹅来呢”的不足,教师先不急于回答,先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很多可能的答案,然后趁势引导:“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就请你读一读课文吧”,让学生带着不足静心读书。教学《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过渡段时,也可让学生带着“这一过渡段有什么作用?”这一不足结合课文静堂思索,学生不难得出这一过渡段体现了我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不喜欢,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部分,让学生静想,可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感情升华。《斑羚飞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动物故事,故事的为“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都意味着有一只老斑羚摔得粉身碎骨”“以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读到此处,教师可以停下来,让学生静想一会儿:“老斑羚为什么不调换位置?”,通过“静想”让学生感受老斑羚那种为种群延续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感人的精神。

三、课尾静,余韵无穷

很多时候,我们在一节课结束时,假如给学生留三五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对本节所学内容、知识在脑中进行归结,感悟,往往会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这比老师小结、归纳要好。如教学《华南虎》结束时,让学生集体齐声朗读全诗后,来一次“静悟”。学生心里、脑中也许会出现一个不羁的灵魂,一个向往自由、威武不屈、蔑视世俗、勇于抗争的华南虎形象。杜甫的《石壕吏》是一首构思巧妙、情节生动的诗中佳作,十分精炼,但却留给人们无穷想象的空间。学完此诗后,可让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之后,静心想象老翁一家人以后该如何?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你自己又想到了哪些?此时“静想”“静悟”,思索之深广,达意之深刻,难以言表,但或许将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深思索,悟出人生哲理,指引人生道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