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导入艺术处理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10944 浏览:45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中的“序幕”。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展与恰当的导入是密不可分的。好的导入有利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留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互动。而一堂课开始如何导入,并没有固定的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导入。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深深感受到语文课的教学要追求导入的艺术化,为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语文教学导入艺术处理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设疑导入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索,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策略。它主要包括析题导入法和悬念导入法。
1.析题导入法
即通过浅析课文标题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如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课文题目是什么结构?它的中心语是什么?五壮士是什么人?为什么说他们是壮士?通过如此环环相扣的析题,学生的思维便迅速指向课文,这样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2.悬念导入法
教师在开始上课导入时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留意,引发思索。教师设疑要做到两点: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以新的角度巧妙设问。如学习茅盾的《风景谈》时,可以这样设疑:《风景谈》谈的是风景吗?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留意力、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不足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不足去阅读、思索,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以而为整堂语文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仅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则可设疑:文中哪句话形象而概括地揭示了作品主人公的特殊身份?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特殊身份?作品主人翁的“经典语录”是什么?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且有一定的深度,但经过认真思索,就可以回答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二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即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投影片等导入教学。它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运用直观手段比语言描述更清楚、简单、明了、有效。例如:笔者一上课就往一只装有淡水的小玻璃缸放入一只鸡蛋,鸡蛋沉入水底;放入一条小鱼,小鱼自由游动,然后往玻璃缸中加食盐,并搅拌,鸡蛋渐渐浮到水面,小鱼慢慢死去。同学们非常好奇,我由此导入《死海不死》这一课题,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死海的特点。
三引趣导入
教师采取各种引趣的策略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以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进展能力和形成人格。引趣的导入策略很多,既可以是教师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趣,也可以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引趣,还可以利用音乐、故事、成语、诗词、典故、游戏等引趣。如利用歌曲《过雪山草地》导入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用歌曲《回延安》或《延安颂》导入贺敬之的《回延安》,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导入《孔雀东南飞》。再如,由《世外桃源》导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扑朔迷离”导入《木兰诗》,由“刮目相看”导入《孙权劝学》,由“讳疾忌医”导入《扁鹊见蔡桓公》等。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要熟悉到导入艺术处理的作用,没有艺术性的导入,课堂教学就会是枯燥、呆板和乏味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活动安排,采取灵活多样的艺术导入形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李继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