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定位不足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29638 浏览:1405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21世纪,主宰世界确当然还是人,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将是知识。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经济,这将成为信息时代经济的重要特点,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特点。目前已经显示、今后将进一步显示这样的现实:三流国家生产品,二流国家出技术,一流国家出知识,超级国家出标准。这意味着,谁能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各种标准、规范,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谁能最大限度地拥有最新的信息,谁就将在经济竞争中取得主动权,谁就将拥有财富。对个人或单位来说,知识和信息也将成为自身在这个竞争性的社会里立足、提升以及与他人抗衡所必备的首要条件。
学校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是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而在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与素养,就是母语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对我们大家来说,也就是中文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兼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也正如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所说的,假如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时代对每个国民的母语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以上个世纪90年始,人们普遍感觉到,社会的整体语文水平在下降,广大国民的语文水平与语文修养呈现下滑的走势。即使是在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和科学院,不少大学生、探讨生,甚至少数教员、探讨职员和个别领导,在写作、说话中,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把握不住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随处可见;而且,词汇贫乏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在严肃的法律条文中也都有着不少语言不足。上述情况表明,目前国民个人的语文素养跟21世纪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之间,有着着明显的反差。
老百姓留意到了这个不足,因此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兴起了语新教学论文的大讨论。教育部分也留意到了这一情况,并力求革新教学论文现行的语文教育,因此在2003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夸大“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一项重要任务”;《课标》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课标》公布并实施至今,语文教育似未见有什么起色。

这个情况,决不能怪罪于中小学的语文老师。说实在的,中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量是最重的,他们是最辛劳的,可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报,多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令语文老师非常伤心和悲哀的事。
为什么会造成上面所说的局面呢?我以为理由主要是语文教育的定位实际上始终没有定好。固然《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位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上,但是怎么理解“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标》并未作出明确的说明,加之各方面的干涉教育论文太多,致使很多语文教员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一直不是很明确。目前的主要倾向是语文课过于夸大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最近,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在接受《现代语文》副主编桑哲先生采访时,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发表了这样一席谈话:近两年又走向了一个极端——各种各样的语文教材都偏向“人文”这方面。现在语文课实质上不怎么讲语言运用不足、文章作法不足,主要讲人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目前的语文教育近况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气力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比如说,大学生写论文时病句连篇,知道有错,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这实际上是忽视语文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体现。
语文教学要以目前的困境中走出来,首先必须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不足;而要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不足,其条件是要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一般说,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语文修养与语文水平,主要是就他的书面语修养和水平而言的。一个孩子进学校学习,特别是进入中学学习,主要是要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这样,他才能读书,才能不断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才能用娴熟的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里需要明白,学习母语是个“习得”和“学得”兼而有之并彼此相互交融、相互推动教学论文的过程。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孩子通过习得(听说),对母语已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对母语的语感。而进学校主要是学书面语,当然也会反过来规范和提高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而书面语的掌握主要不是靠习得,而是靠学得。因此,整个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这一基础性的任务。根据上述观点,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毫无疑义,我们需要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以及其他方面的品德教育,但这不能看作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事实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以及其他方面的品德教育,是学校各门课程都要承担的任务。我们当然也需要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但也不能将此作为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须知一个学生没有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也不可能有较好的文学素养。《语文建设》特约主持饶杰腾先生的话值得深思:“一个作家在语文方面既然可以苟且敷衍,他对于思想情感的洗炼安排也就一定苟且敷衍。处处都苟且敷衍,他的作品如何能完美?”总之,必须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核心任务。因此,语文教育的定位也应该定位在“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上。
怎么理解“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我们以为,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体现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这三个方面。
在语言理解方面,无论是读或者听,都要能一下子捉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是第一步的要求,再进一步,能品鉴一篇文章、一席讲话,它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
在语言表达方面,无论是说或者写,都要做到文以字顺。这是最少的要求,再进一步,要求在语言表达上做到得体,到位,具体说,要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选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
在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方面,无论是看别人的或是自己的文字,能凭语感初步判定一个句子的正误与好坏,一个词语、一种句式使用上的恰当与否,并能有改正的能力。
学生有了这三方面的语文能力,那么他们就会切实掌握好书面语,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就会得到切实的提高,他们也就能更好、更快地接受各种高素质的教育。
要实现与达到上述语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想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写作。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应该说是一种好的传统。但光靠这一条是不够的,所以还需做第二方面的工作,即点拨工作,具体说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一席讲话,它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这是今天的语文教育高于传统的语文教育之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早开窍。
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不需要讲授语文知识?需要,但必须适量,必须恰到好处;而且必须明了,其目的并不是要学生系统学习、了解、掌握所讲的语文知识,而只是为了有助于老师讲解课文和进行作文或练习评讲,有助于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起到点拨、启动的作用。先前语文教学的失败,不在于讲了语文知识,而在于不恰当地讲了语文知识——讲得过多,讲授的目的、要求不正确,知识和语言运用成了两张皮。语文知识不能作为考试内容;语文知识教育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它只起辅助的作用,也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