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呼唤有个性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8172 浏览:327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多次提到学生的个性进展:语文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进展奠定基础”,要让学生“熟悉自我”、“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进展”,“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进展空间”,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可见,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有着的教师和学生个性缺失的不足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首先是教师个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教学依附教参。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依然把教参奉为圭臬,离开教参就寸步难行,无所适以。教参当然可以参考,但应该对它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诠释。新课标要求进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浅析判定”,“能以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阐发、评价、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素养,能够对语文课程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诠释,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教学迷信方式。一部分教师不顾自己的情况,不顾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把适合彼人彼时彼地的方式照搬套用。这是一种盲目的机械的学习,不符合教育规律。由于方式会扼制个性进展。迷信方式是把自己的脑袋当作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进而迷失自己。
教师个性缺失的理由有二。
客观理由。首先是历史因素。目前的中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恢复高考以来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基础学习不是站着的,而是“跪着”的,甚至是“匍匐着”的。他们往往用自己的学习姿态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形成了不良循环。其次是现实因素。在高考这把达摩克利斯剑下,谁也不能悠然,谁也不能超然。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只想也只能把自己锻炼成规范解题的高手,然后再把学生练习成格式化的做题能手,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让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满足。
主观理由。其一体现为教师的“定力”不够。苏格拉底以为治学有三个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由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假如自身“定力”不够,就难以“宁静致远”,难以丰富学识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其二体现为部分教师惰性较强。博览群书以增学养,深入思索以抒己见,沉潜人生以成经验,独辟门路以立风范,这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但一些教师宁愿把仅有的一点空余时间花费在无谓的上网聊天上,也不愿多读书,多思索,多动笔。
教师教学个性的缺失以本质上说是情感的缺失,审美的缺失,意志的缺失,自信的缺失,思索能力的缺失,人文素养的缺失,不可等闲视之。
其次是学生个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理解和表达上。
在阅读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假如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他们往往说些冠冕堂皇的话,不能也不敢说出自己独到的感受,独特的见解。由于当他们发言时,首先考虑的是“我”的理解是“对”还是“错”,是得到肯定还是否定,是否能通过教师这一关,个性化阅读异化成了结果表决,久而久之,革新教学论文阅读变成了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写作中的个性缺失尤为明显。以语言到体式,以情感到思想,就像大棚蔬菜,棵棵中规中矩,但没有特别的滋味。高中学生的习作应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洋溢着朝气、锐气、英气甚至霸气,而目前学生的习作却充斥着稚嫩之气、温顺之气、老气横秋之气,“我手”不能写“我心”,写出的是“他心”或“无心”。文气是心灵之气,没有心灵语言就没有灵气,心灵之语必须依托于鲜明的个性。
学生个性缺失的根源在于教师。假如教师的教学没有个性,学生在个性的各个层面诸如自我意识、自信意识、审美意识等方面就没有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育人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影响力。由于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最轻易对学生产生影响。没有鲜明的教学个性的教师,往往也没有识别学生个性的慧眼,更无法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兴趣、需求和进展趋向方面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梭罗说:有多少人,由一本书的阅读而开始其人生的新时期啊。教师是学生读的一本很重要的书,是最重要的课堂资源,这本书假如有其个性魅力,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解决语文教学个性化不足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要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需要以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勤奋并广泛阅读。教师也是学生,也需要通过阅读来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笛卡儿说:“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像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谈话。”其次,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只有人格独立的教师,在阅读与鉴赏中,对文本的感悟和感受才更接近生命的本真,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在教学中才能找到“我自己”。假如一位教师迷信权威,盲以方式,囿于教参,精神上不能独立,思想上成为奴隶,则无教学个性可言。再次,要勤于写作。语文教师肩负着作文教学任务,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负有直接的责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的作文教学特点。这种个性教学要求除了能想、能说,还要能写。“我思故我在”,同样,“我写故我在”。教师只有在不断的笔耕中才能找到自己,发现并进展己之所长,进而形成教学个性。
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个性,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
学生知道了教师知识渊博,他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以而激发起他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他的内在需要。学生知道了教师思想深刻,他就会知道自己的肤浅,以而留意养成思索的习惯。当学生知道思索时,同时他就开始熟悉自己了。学生知道了教师擅长写作,他就会知道教师不仅是语言(讲课)的巨人,同时也是行动(写作)的高标。学生知道了教师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他就知道了语文教师(语文课程)是亲切的、人文的,不是权威,也不是神灵,就会感到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思维的闸门就会打开,个性的飞扬就会成为现实。
要有一双识别学生个性的慧眼。
由于年龄和阅历等诸多因素,学生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学习兴趣、需求和进展趋向方面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熟悉自己,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进展需要,决定精力的投入与否,“只有通过掌握自己,才能使自己得到解放”。教师之于学生,是伯乐之于马,玉人之于璞。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双善于识别的眼睛,学生的个性才能显露出来,就像米开朗基罗赋予静止的石头以生命,使石头闪现出灵性一样。
要为学生展示个性创设平台。
宽容平台。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对策,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途径。因此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并提倡各种个性的展示。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不能仅以自己的眼光去修剪学生的个性,“同明相照,同类相求”的现象在这座平台上是要杜绝的。
同等平台。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应该人人同等。要让学生敢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学生具有了独立精神和鲜明个性,才能做到新课标提出的“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才能由学奴变为主人,才能对自己的终身进展负责。教师与学生如能达到这种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的境界,教与学就能降低内耗,相得益彰。
活动平台。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在语文运用中开阔视野,初步熟悉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进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语文运用的空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熟悉自己、进展自己。在广泛的活动中,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具有以前没有知晓的本领,进而精神振奋,信心百倍,励志有为。
鼓励平台。新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个性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策略”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策略实质上是要以各个角度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肯定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极其有效的策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被群体、被社会肯定。在肯定和鼓励中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人才能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提升平台。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条件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对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进展。即使学生熟悉到了自己的语文学习个性,但假如没有教师给他指出努力的目标,他也许只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个性上风就得不到进展。古罗马的小普林尼说:假如没有勤奋,没有机遇,没有热情的提携者,人就是再有天赋,也只能默默无闻。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提携者,在推动学生个性进展方面,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幸莫大焉!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烛炬,而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把。我们一定要让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这把火把去点燃学生的火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孙海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