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文学作品中“官本位”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21958 浏览:970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探讨走到了另一极端:径直把《红楼梦》定为“一部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一部政治历史小说”。说它深刻地体现了“阶级斗争的主题”,“是马列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分界线⑨”。以至出现了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划成份”、定“阶级”,并在贾府和大观园中遍寻阶级斗争事例的做法⑩。这样的解读和评价真可谓是“官”味十足,唯“官”所需。像这样迎合着“官本位”的需要而对作品进行随意的贴标签,又焉能不错位?!
客观地讲,“错位”还不算是最严重的。真正最危险的就是用“官本位”思想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棒杀”和“捧杀”。
先说“棒杀”。这是解读和评价错位的极端体现。“棒杀”最厉害的要数对《水浒传》了。这部揭示“官逼民反”,洋溢着强烈反抗精神的古典小说,“官”对之十分惶恐和痛恨,因而不择手段地对它进行诬蔑、禁毁和抵制乃至篡改。首先,诬蔑它为“诲盗”之书,说它“妖言惑众,不可使子弟寓目”。甚至诅咒《水浒传》的作者“子孙三代都哑”。继之到崇祯十五年,更有严禁《水浒传》的诏令。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等朝,也都曾严禁此书。甚至对民间关于《水浒传》的说书和水浒戏也不轻易放过。更为恶毒的是清道光六年,封建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俞万春写了一部诬蔑农民起义的小说《荡寇志》,想以此来抵制《水浒传》的巨大影响。清人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将一百二十回本改成七十回本,又删去了原本中对封建统治阶级怨怒的诗词,加上反动的评语。对宋江的描写也有所篡改,并添上卢俊义的噩梦,以一百零八英雄的被一网打尽而结束。这显然是以“官本位”思想出发的,由于起义英雄的一网打尽,正是他们所乞求的。
这种对文学作品的“棒杀”,建国后尤其是“”期间体现得相当突出。当时,林彪、“”等人挥舞狼牙棒,对作家作品进行肆意的横扫:乱扣帽子、乱抓辫子、乱打棍子。比如:在八届十中全会期间,康生就诬陷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是“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一棍子就把作品打煞,作者也遭迫害致死。稍后,对吴晗的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则掀起了更大的政治风暴。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出笼,肆意给剧作者扣上“为彭德怀翻案”、是“修正主义的一株大毒草”等政治帽子。作品被判死刑,作者也含冤去世。之后“棒杀”之风愈演愈烈,举凡中外著名文学作品,不论古代的、现代的还是当代的,通通予之戴上“封、资、修”的帽子而大加批判,并全部封禁,导致文坛成了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再说“捧杀”。“错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捧杀”。解读者以“官本位”思想出发,对符合“官”意味的作品就极力吹捧,奉为圭臬。比如:在“”期间,等人拼凑的写作班子根据她的授意而改编的几个京剧——《沙家滨》、《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就被“捧”为“样榜戏”,其它作品都只能按照“样榜戏”的方式来写,否则就不行。结果是,“样榜”高高唱,百花零零落。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榜戏,可悲也夫!
由此可见,鉴赏者假如是秉着“官本位”思想,带着有色眼镜去观照文学作品,随意给作品贴标签的话,就必然会有失公允,轻则导致解读与评价的错位,使人们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重则体现为对文学作品的“棒杀”和“捧杀”,导致作家不敢提笔或作品方式化、公式化、概念化而缺乏艺术感染力,最后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
总之,“官本位”思想对文学是有着强烈而又深远的影响的。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鉴赏,都或多或少地要打上“官本位”思想的印记。我国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总是强烈地要求文学要为统治阶级服务。要文学听命于官府、效劳于官府。若有违抗,便予惩处。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就有了“禁书诏令”;就有了“文字狱”等等。当然,“官”还有另一手,就是对那些为他们歌功颂德的作家作品,就会赐以旨酒,给予褒奖的。于是就有了“御用文人”,就有了“宫廷文学”,就有了“遵命文学”等等。因此,“官本位”之于文学工作者,或使其春风自得,或让他备遭摧折。于是就有了“欢娱之辞”和“穷愁之言”。这表明“官本位”的影响使文学之路时时有较逼仄之感。诚然,文学是不能完全摆脱“官本位”思想的箝制,但又不能豢养于“官本位”的,不然,文学就会成为“官本位”思想的“传声筒”——“图解政治”而索然无味了。文学的这种“二难”处境就决定了它的不平顺的命运:当“官本位”思想对文学的箝制较为松缓的时候,或者是统治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其思想能较好地代表时代进展的要求的时候,那么,文学就有可能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气象,如先秦的诸子散文,唐诗的繁荣等;反之,则会阻碍文学的健康进展,如清代的“文字狱”、“”时期的“棒杀”等,这就必然会使作家噤若寒蝉,使文坛出现“万分纷谢一时稀”的凄凉景况。所以,我们应尽量减少“官本位”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和箝制,让文学沿着自身的进展道路健康前进。

2.文学中的“官本位”思想带给语文教师(学)的思索

如前所述,既然文学作品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作家所处时代的“官本位”思想,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呢?换句话说,它带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些什么样的思索和启迪呢?
我们以为,首先,“官本位”思想之于文学,它既是一种创作思想,又是一种创作手法。它运用于文学创作中,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可使作品主题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歌颂什么,批判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等等,一目了然,十分明显。比如高明的《琵琶记》歌颂的就是“子孝共妻贤”的封建道德;解放区及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文艺作品主要歌颂“工农兵”等。但若夸大过分,就很轻易滑到政治说教的窠臼里(如丘濬的《五伦全备记》)。
(2)可以凸显或充分展示艺术形象的美好特性或丑恶面目。但往往轻易出现绝对化的倾向,即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导致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甚至神化艺术形象。如在《三国演义》中,关公是“义绝”、曹操是“奸绝”、诸葛亮是“智绝”。所以鲁迅曾批评说:“状诸葛之智近妖”。
(3)可使情节安排的矛盾更集中,更突出。但易出现为适应观念而编造生活的痕迹。如浩然的《艳阳天》,由于作者受“左”倾思潮的影响,片面地以为反映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一定要写成你死我活才有典型作用。因此,就人为地将矛盾激化,把一般的矛盾冲突转为对抗性的敌我冲突,让马之悦怂恿马小辫杀人,煽动马大炮等抢粮库、拉牲口退社等情节。
基于上说,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关爱全人类,关心人类普遍关注的不足,努力写出体现全民族,全人类进步思想文化的作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极力减少“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写“无病”、“官话、套话、空话、大话”的文章,而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对“官本位”这一写作手法,我们也不要一味地避而远之,而是要把握分寸,适当运用,既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凸显,情节更生动自然,强烈地传达出真善美的音符,又不致于使文章流于公式化、概念化。总之,要为我所用、用之有益。
其次,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极力摒除“官本位”思维定势的影响,做到客观、公允。
语文教学和阅读指导,实在就是语文欣赏活动。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态度,掌握考察文情的正确途径和良好的鉴赏修养,乃是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千万不要戴着“官本位”思想这一有色眼镜去衡量,观照文学作品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否则势必导致鉴赏者对文学作品作先入为主的贴标签式的解读,以而出现错位,甚至随意的拔高或贬损。这都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文情入手,“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既“无私于轻重”,又“不偏于憎爱”,多看多思,慢慢观赏、细细寻味,就一定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发现它的美妙,品出它的佳处来,以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注释
①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03-204.

②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13,49.

③⑨湖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室.元明清文学史稿.湖南大学出版社,198

6.77,364.

④孟子·告子上.中华书局出版,1960.
⑤谌兆麟.中国古代文论概要.湖南文艺出版社,198

7.74-75,194-195.

⑥⑧⑩成穷.以看中国文化》——《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

4.31,33.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探讨所.中国文学史

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0

3.

[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