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19375 浏览:844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文素养”,以字面而言,与不文明、无教养,或是野蛮等相对而论,既指一般的行为规范、人伦教养等,更多是指人的精神层面较高的修养。古义中的“文”字,多指与天相对,自然的、属人的,同时离不开人的文明、教养、教化。实在,“人文”,在传统的文化中也早已有之。《易·贲》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察时变;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作为大语文,人文性是其基本属性,人文素质教育也是语文教学应该和必须达到的目的,即“完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鲁迅语)
高职语文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工具性,即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另一类是人文性教育功能,即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节修养、历史哲学修养、道德修养四大“修养”功能,因此,其教育功能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职语文教学近况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式

高职语文的教学要求是“打好基础、突出实用、夸大能力、适当延伸”,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巩固必须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其相应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博览广聚的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藉此提升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职业者的人文素养,推动教学论文社会的进步。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和实践中,更多的教师只是对一篇篇文章进行剖析,肢解,以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只见其“点”,不谋其“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多的是教师在讲,学生在记,一堂课下来,一篇文章结束,学生只是被动地掌握了最基本的皮毛,并未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含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更不用说是知识延伸和迁移后的人文素养的渗透,并由此形成的潜移默化提高未来立足社会的能力。

2.考核方式的呆板和落后

作为高职语文,现在考核内容的重点多为记忆的知识类,且多为死记硬背的知识。甚至涉及到的主观理解题目也为上课做笔记应该掌握的内容,学生靠背诵即可答出,可谓“客观”的“主观”题。
考试的方式仍主要以卷面考试为主,而忽视对运用写作、口语表达、人际交往、阅读鉴赏等应变能力的考核,以而使处于考试指挥棒下的高职生更进一步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和印象:只需背、记即可,缺乏深入其中,感受语文美的意蕴,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完全淡化了语文的提升人文素养的社会性功能。

3.对语文重视程度的影响

爱因斯坦曾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进展的人。”但恰恰很多高职院校对语文进行压缩,课时量是越减越少,而过于突出专业课的地位,语文渐行渐边沿。处理相关的文科性专业,其他如理工科,或艺术设计类的语文课甚至只是被写作、普通话、文学欣赏等选修课取而代之,缺乏语文教育的系统性。学生只是淡然的随意听着所谓的选修课,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知识对其专业的影响抑或帮助,对语文的兴趣愈加淡漠,对语文的理解也愈加狭隘,使高职语文间隔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欲行愈远。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其次才是成“才”,“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而重技能、轻人文正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弊端,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进展。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素质的途径

1.以内容中挖掘,激发学生人文素养的内部需求

对高职学生而言,以家长到学校,都更多一味强化他们的专业成绩,专业目标,而将人文素质的提高目标降到最低,甚至根本无此意识,多数学生只要求及格万岁。由此,最根本的是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首先激发出来。
(1)人物浅析,让学生感受其人格魅力,增强自身追求人文素养的主动性
“文学即人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高职教材《语文》第三四册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为主,各类作品中林林总总的性格各异的正面人物形象可谓是魅力无穷!如《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敌我憎爱分明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中青年时代的和一群革命学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顽强斗志及“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远大志向;《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我的人格尊严;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愿为国家出力却壮志难酬的感慨。学习中,通过学生的思索、讨论、浅析,自己总结出人物特点,再结合人物谈自己的感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还可以比较反面的角色,让学生彻底辨识作甚妍媸,何为真假,何为善恶。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和刘兄,《雷雨》中的周朴园,包括《项链》中的主人公马蒂尔德,可以通过辩论其是“悲”还是“喜”,是“成”还是“败”来增加对人物的深刻熟悉,以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身的对人生的感悟,提升人文综合素质,指导以后的为人处事。
古文中的历史人物,如《鸿门宴》中,讲到刘邦和项羽性格差别,正是他们成败的重要理由,使学生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能意识到人物性格对其命运有决定性的作用。历史如此,而非枯燥的说教,以而更激发学生对自身的检讨,增强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追求。
(2)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的美中触动内心深处的素养需求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教学中,教师营造利于学生想象的氛围和空间,让学生于其间愉悦地感受、鉴赏和评价美。江苏高职语文第四册中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