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网络环境,优化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23324 浏览:1065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对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探讨,以期借助网络环境,优化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网络环境优化对策
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是改善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也是新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一个突破口。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资源具有开放多元、多媒体传递和跨越时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学习内容具有自主性。这些都符合新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
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理念,实现了“学会略读和浏览,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一、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教师在教学上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对意境的领悟,但是由于生活时代和场景的局限,学生很难领悟意境。所以我借助网络收集和制作了大量与古诗意境相匹配的优美图片辅助教学。例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用幻灯片配合体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的自然景观,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进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义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滚。

二、旁征博引,扩大阅读面

我们可以巧用材料和媒体,有选择地展示网上图片资料,有重点地开发网络媒体资源,为学生拓展语文学习资源。例如在教学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中,我借助网络资源,旁征博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设环境生态专刊,进行报刊阅读:《岂容绿洲变沙漠》(《光明日报》),《沙漠绿洲发出了呼救》(《中国环境报》)等。借助现代媒体,援引例证,丰富内容,创设情境,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间隔,开展网上阅读——沙尘暴专集,登陆下列网站网页:中国沙尘暴网、中国科普网、中心电视台新闻频道沙尘暴追踪。通过网上阅读,同学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相关知识,大大开阔视野,实现了以点式阅读向面式阅读的转变,更加深刻地明白“向沙漠进军”的道理以及说明的留意事项。

三、借助声视,优化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以网络环境中选取适合教学所需的动画、文字等资料,配合光、形、声、色,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说、读、写的愿望。

四、画龙点睛,优化中心

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有着重点、难点和疑点,课堂教学就应该形成相应的中心环节。对中心环节的处理并无定法,但利用网络资源的独特上风,能立竿见影地为学生排疑解难,以而使其茅塞顿开。在《爱莲说》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明了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但是学生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何寓意理解起来还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在设计数学时,通过网络资源设计了一朵盛开的莲花,分层次地体现莲花的上述七大特点,中间簇拥着圆形的花萼——君子。然后引导学生领悟其寓意,如首句“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之高洁,“中通外直”点明了君子的行为方正、正直等,直观形象地为课文作了注脚,既突出了课文的中心,又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寓意。

五、激发情感,诱发学习

语文课文大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但是情感是在熟悉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能靠教师的单方面告诉、讲解,更不能强制和命令。所以运用网络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气围,能够愉悦学生心理,开发学生情感世界,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在教学《爱莲说》时,我考虑到该文章文辞清丽,感情端重高雅,同时又流露出对当时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淡淡忧郁,因此配上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使乐曲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体现出一代君子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怀。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配乐朗诵。朗诵的学生很快进入了意境,朗诵的词句自然流畅,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成就感,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朗诵能力,引发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感情。学生沉浸在音乐与作品交织构成的意境中,思绪纷飞,引起感情共鸣,学习空前高涨。

六、因材施教,发挥主体作用

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运用,为学生主动介入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一方面教师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利用计算机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构。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中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借助资源,依靠自主发现,进行探讨性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革新教学论文性、实践性的不足解决式的学习。一篇课文,可以通过“生—生、生—机、师—生”等多种形式的交流,通过交互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采用“生—生”形式交流,小组内互相讨论与学生个体独立思索相结合,学生人人发挥主动性,对文章语言、内容、结构、思想、修辞等各方面进行思索、品味,围绕不足动手找答案,相互交流见解。采取“生—机”即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不足探究,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理清脉络,锻炼自己的浅析、概括能力。采用“师—生”对话形式,学生的疑问、思索过程、学习效果等与教师的归纳、总结及时相互反馈、矫正、提高。
借助网络环境的互动性、自主性与跨越时空的特点,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摆脱教师、教室的过多制约教学论文,为学生主体性进展创造了条件;促使学生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并强化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融合;为个性化阅读和探讨创造了条件,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彻底解决的因材施教的不足。当然,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的现有网络教学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学生能够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论述指导下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优化整合还需要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东华.以点式阅读到面式阅读[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
[3]武荣.关于网络教学的思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