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一些思索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15374 浏览:685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丰富”不能漫无边际现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文本多义性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理
解的创意理解,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然而,对于一篇课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一个中心,没有一个重点。试想,编者在选编一篇课文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意图或侧重的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这一点凸现出来。比如教材选择鲁迅先生的《鹞子》,很明显,编者编辑的目的是作为亲情的范例来欣赏。因此,作为教师应当以这个方面入手。可是,有的语文教师却把文章讲成: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旧的教育制度的不公道;鲁迅先生的自我剖析精神等等。这样固然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可是这样庞杂的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来说,却不知何去何以。
语文教学内容不能任意拓展、迁移新的课程标准夸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形成,注重学生能力的动态形成。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与能力的形成。一篇课文讲完,常常设计一类这样的题目:“学习这篇课文,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写出来,交流一下。”这一做法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带来生机。可是,凡事都有一个“度”。有些课堂也随之出现任意的拓展。初中语文课本中《孔乙己》一课的课后有一个题目设计,“孔乙己出走之后……”有的学生写到孔乙己发了财,作了老板,包了二奶,等等,课堂妙趣横生。可是这样的构思除了搞笑,很难说有什么积极作用。甚至是歪曲小说的主题,扭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严肃的课堂教学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等同某些低俗的影视剧。这与课标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教学内容不可以“曲解”在新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积极探讨,勇于革新教学论文,可是有些教师对文本的处理过于标新创新。以至于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颇,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曲解。比如,将《愚公移山》讲成了环保意识和破除迷信,甚至拓展到愚公不必搬家可以进展旅游业;《背影》引申到父亲的做法严重违反交通规则,等等。
教学策略的设计
分组讨论不能成为形式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运用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疑难不足”。于是,教学实践中开始流行这样一种形式——分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形式上的倾向,结果热烈讨论后,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所以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不足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索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
接受美学以为,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封闭性的有着,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作用只有通过读者个体才能建构,读者个体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学生个体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教师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让学生个体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以及思索不足的时间。其次,教师还应该在讨论解决不足的策略上指导学生,且不可为了分组而分组,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热闹而做秀。
表演不能使用于各种课文表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编、演课本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及革新教学论文精神,还让课堂“活”起来。然而,这一策略的运用,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切不可为了表演而表演。由于表演只是一种课堂形式,再好的形式也只有与内容相适应时,才有积极的作用。
语文课堂不可哗众取宠有些教师常以这样的形式展示语文课堂教学成果:学生分成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人各一名。执教教师则以评委的身份出现,然后主持人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若干不足和要求,由各方队选派代表发言,并由教师评定得分。整节课的设计定位在于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学习形式像一次“综艺晚会”或“智力竞赛”。因此介入者的言行举止也就更多地体现出表演的痕迹——不足的回答大多是完美无缺的(为了使本队获得高分,不足的回答者通常是组内最优秀的学生)。这种课的气氛固然热闹非凡,介入者的情绪固然高涨,课文的知识点也以问答的形式逐一涉及到。而这实际上是在做秀,有种哗众取宠的味道。由于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忽略了2点。一是忽略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指导,为了营造热烈的气氛.学生大部分时间用在寻找答案和回答不足上,课堂上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意识的培养。实质上是对阅读结果的检查。教师又缺乏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学生缺乏充分、有效的阅读时间。因此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能力,其效率是低下的。二是忽略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唯表演化”的语文课中,思维灵敏、反应迅速、口齿伶俐的学生才具有“表演权”,其他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不能均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和机会。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依靠于被动地接受他人的阅读浅析,而不能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也就更无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因此,语文教师不能“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宁埠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