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21308 浏览:950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串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欣赏”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气力,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终极就能使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感受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串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
朗读激发情感,就要求教师充分熟悉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有着形式,也是作者表达熟悉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以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写作抒发情感。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上风,那就是写日记、作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以培养心理素质的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情况教学论文,有意识地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比如在考试过后,为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可以布置一篇“谈成功”类的文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再比如《孟子二章》这一课教学完成以后,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篇“怎样才能成才”类的作文,通过作文,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说出自已的看法,教师以中加以引导,及时加以疏导,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成才观,引导他们成才。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想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碰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先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四周的典型,以而让学生以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如第五册中的课文《岳阳楼记》,主要体现了作者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体现了范仲淹身处逆境,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我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思索:他做这篇记的目的是什么?他自已当时的处境怎样?以中看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以而让学生领会到他的那种身处逆境而不消沉,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已的学习实际思索:怎么看待学习上的失败?假如你现在身处逆境,你会怎么办?以培养学生的正确对待逆境,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
其次,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观看、收看电影、电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为此,我设计每堂课的课前五分钟课堂,天天有意识地设计一个有关意志培养的题目,通过第一位同学的上台演讲,既达到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口才的练习要求,又是对学生意志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
当然,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很广,培养心理素质的策略也很多,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感受,意在抛砖引玉,与众位同仁共同探讨,使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河西实验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