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对策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32075 浏览:1457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进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进展和终身进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策略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进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顺应教改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提高自身结构和素养。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语文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可见“人师”的重要量。必须通过语文课堂积极开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即“三观”)的教育活动。
课堂教学时应通过对语文教材的讲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创设情境,以“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假如为学生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以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或音乐渲染……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以境生情,以“读”悟情

感情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而以读悟情。

三、鼓励质疑,以“问”引思

练习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平时,教师应留意引导学生以课题发问;以课文的前后联系质疑;以篇章结构的特点质疑;以新旧知识的联系中;以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公道的地方质疑;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以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以课文的中心质疑;以某些修饰词语质疑……练习学生以敢问到善问的能力。

四、突破文本,以“情”育人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以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体现力的语言。

五、于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作用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主渠道。
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
1、“设身处地”法。通过采专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转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轻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2、“身临其境”法。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3、“朗读体悟”法。古人读书,夸大“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既是让学生熟悉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更是学生陶冶性情,体悟思想的过程。
因此对一些情节感人,语言生动的课文,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六、于写作中渗透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1、在体验生活中渗透。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作德育的过程。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留意周边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的,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做同样能实现既培养作文能力又实施德育的目的。
2、在记写日记中渗透。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天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
3、在随文练笔中渗透。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相机进行的习作练习。由于其形式灵活,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习作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进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