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体缺失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4783 浏览:138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前,新课程的革新教学论文风生水起,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在革新教学论文中得到了一些启迪,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观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转变。但教师在追求新课程理念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特别是在语文本体上体现尤为突出。本文就结合笔者的实践,对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体的缺失作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本体缺失对策
语文本体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也是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捉住了语文本体,就捉住了革新教学论文的方向。

一、语文本体

何谓语文本体,笔者以为是教学中的“言”和“意”的相互转化。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借着一定的语言来对自己的感情或观点进行表达的,其中的语言是载体,而感情(观点)才是核心。这里就涉及到“言”和“意”。
(一)言。
言包括两类,语文本体中,言既包括语言(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的符号系统并能表达出人类的思想),它是静态的、具有共性的符号,同时也包括言语(使用语言的过程),它是丰富的、动态的,体现着个体鲜明个性的语言使用特点。在语文本体的言中,既有字、词、句、段、篇、修辞、逻辑等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也有古今中外在使用语言的历史中形成的特点、技艺教学论文和艺术。
(二)意。
意包括三类,语言本体中,意既包括逻辑思维(如思想、概念、定义、判定、推理等),也包括形象思维(情绪、想象等),还包括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意念、理想一类的心理活动,更在语言中包含着个体通过语言反应出来的人性和人性等心灵世界中的东西。

(三)言和意的相互转化。

1.由言解意: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言,而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由言来对文本进行解读,以文本的外部世界走向文本体现的内部世界中去,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文字的基础上,学着去感悟文本深处的意蕴、形象、思想,以而受到感染。
2.由意解言:当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文字所负载的内在意蕴后,反过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中的深层的东西来对文字进行浅析,如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还是心理。
3.用言表意:这是具有实践性的综合活动,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在语文教学中最多的体现在说话和作文中。
以上面浅析不丢脸出,言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捉住了这个关键,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就顺理成章了。

二、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本体缺失和对策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捉住言和意之间的转换联系,造成了本末倒置的想象。

(一)权利下放不到位。

1.误区:在语文教学的文本阅读中,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2.浅析:对文本的解读,是由言解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心理的限制,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到文本后面所蕴涵的内在意蕴;教师完全放手,轻易造成学生对文本的“曲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须的,然而教师要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文本和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起连接,让学生由文字符号过渡到文字符号后面所蕴涵的作用。
3.对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我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一定程度上高于学生,教师要将对文本的内在意蕴的理解转嫁给学生,让学生和教师在感情上形成一个共鸣。这个过程,不但需要教师做好示范,还要教师将感情注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教材成为一个感情的载体,教师是让学生完成以言到情的转变,形成自我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碰撞。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思想、人物形象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不但能受到作品思想的感染,还能过渡到自我的生活体验中。

(二)忽视意的理解。

1.误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注重对文本语言的阅读理解,而对文本后的意蕴却不太注重。简单地说,教师喜欢带领学生对教材中课文的表面文字含义进行理解,而对教材中课文如何将意体现出来的这个过程却不注重。
2.浅析:语文的阅读以学生的语感培养为中心,这就决定了学生在阅读中由以直观的文本语言过渡到视觉的直观感受,再转为言语行为,这个过程注重的是对语言的读,而非意的理解。
3.对策:首先,在学法上给予学生以指导。如在小说阅读中,注重人物形象的语言刻画。如在《故乡》中,要重点把握闰土少年、中年的不同形象。其次,要指导学生以文本语言过渡到内涵理解。同样是在《故乡》中,闰土前后形象变化的深层理由是什么?这样的思索利于学生对整个文本内在意蕴的理解。

(三)模拟化过强。

1.误区:在语言的运用中,多数教师喜欢让学生仿写,即在学习了课文后,利用课文中的体现策略来进行写作练习。固然这一做法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教学中,教师太注重让学生模仿,造成了学生的机械化运用。
2.浅析:言意的转化是自然的,即言由心生,而非模仿得来,模仿只是一种手段,而不能成为一种方式。教师要做的,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在意蕴,以而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通过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体现出来,而且要以生活为基础,体现的东西要建立在生活之上,不能凭空捏造。
3.对策: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内化学习的内容,将课堂中所学的一些策略、手段、基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去感悟作者带给我们的思想震撼,去深入地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深层次的东西,让这些转化为自我的体验,以而丰富自我的认知。其次,要引导学生以文本走出来,即学以致用,以生活为实践原型,学着专心去体悟生活,将对生活的熟悉转化为一种对话,一种和自我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借助语言来体现出来,就成了学生具有个性特点的自我的作品了。
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带动下,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我们也要理性地进行浅析,找出其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方能让语文教学更加健康、顺利地进行革新教学论文和进展。■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文课程的本体与核心[J].教育学报.2010年第03期.

2.乔秋颖.以本体探讨到价值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4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