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思德教育结合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6544 浏览:218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语文教学要根据其教学、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德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思想德育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进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一要求,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1.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德教育的好舞台。在我校举办“我们爱你啊,中国”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听众不时掌声雷动,并随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
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饱含深情的话语,也让老师深深地动容、感动。这次活动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活动应有的效果,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作贡献。

2.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学生除了学到语文知识外,还可以学到很多人生的哲理。

2.1在语言文字练习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练习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教学论文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以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以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比如五语上册《伊索寓言》的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描写了牧童数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谁也没有去帮助他的情景。“一个牧童在村边放羊。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闻声赶来......后来狼真的来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然而.......”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捉住这些描写生动的语句,配上绘声绘色的范读,在学生朗读时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真假狼来时牧童不同语气,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体现了牧童什么样的心情?并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以牧童认真狼来了,没有人帮他的焦急心情,以而感受欺骗人们的下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力,使学生深刻领悟到这则寓言的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教育我们不能说谎,要做个诚信的人。

2.2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思想感情

古人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抑扬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轻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苏教版六语《长江之歌》,这首诗歌第一小节一共有三个分句,主要以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了长江,歌颂她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在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读第一个分句要柔和一些,由于长江是“走来”,读后面两个句子语调要高昂有力,语气要饱满,读出长江一泻千里的气势。第二小节一共有三个分句,主要以时空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作用:永远布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进展。这一节表达的感情真挚奔放,催人奋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感情充沛,语调要热情奔放。留意开始语调深情柔柔,中间两句磅礴有力,结尾感情饱满,四溢。通过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激发学生为我国有长江、黄河等一些壮丽山河而感到自豪。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公道运用教材,独辟门路,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整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植入学生的心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