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原生态天生性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20163 浏览:927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天生性教学资源应完全来自学生原始的学习状态,即原生态天生性教学。这样,教师才能抛开无形的束缚,随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一起质疑文本,真诚对话;又由于原生态天生思维独特,学生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愉快的获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文本的良好品质,并在质疑和批判中构建真知。
【关键词】语文学生课堂原生态天生性
语文课的生动性,与课堂的天生性有很大的联系。然而如何天生,则是各臻其妙。我以为天生不能预设,要原生态。
“原生态”一词,是以自然科学上鉴戒而来的,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存活进展状态,是一切在自然情况教学论文下存活下来的东西”,因其质朴自然,而显得清新、真实。原生态语文课堂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的、自然而真实的、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课堂。在原生态语文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解读文本的阵地,更是学生生命进展的自由天地;在原生态语文课堂里,教师以“同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介入到学生课堂学习中,与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力求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感受文学魅力,接受经典熏陶,追求人间真善美的原生态的语文课堂。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的行程。”这里“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指的就是课堂天生性的东西。在新课程背景下,能否天生,天生的好坏,已成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些老师为了求“意外”,而故意设下“陷阱”让学生跳,以而制造“天生”;实在这种人为的“天生”,不过是变相的预设。不可否认,教学中需要精心预设,但这并不是我们倾心追求的“天生”,与原生态的天生更是大相径庭。对任何天生性的资源都不加选择予以开发利用,导致天生过度,是天生性教学的另一大误区。如一位老师在教《背影》一文时,学生提出朱自清的父亲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老师居然如获至宝,让全班学生对这一不足进行大肆讨论,远远偏离了文本教学。
我以为,原生态的天生首先要求天生性资源必须来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其次天生性资源要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品质的进展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如我教《美丽的西双版纳》时,在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就提出了一个我事先没有预料的不足:“文章部分小标题与内容并不完全吻合,这是为什么?”面对这一“意外”的天生性资源,我引导学生质疑文本中不公道的小标题或内容为主要环节,尝试给文章拟恰当的小标题或适当调整文章内容,成功的上了一节天生性的语文原生态课。其具体教学流程如下:学生提出不解后,我即让学生开展“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质疑文本活动: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什么作用?你觉得这些小标题都能概括所写的内容吗?(学生质疑点之一:“高高望天树”这部分的2、3、4段和小标题均无联系;质疑点之二:“竹楼映蓝天”,第2段与小标题有一定联系,但不够明显,若加一些扣题的语句会更好。质疑点之三:“妩媚傣寨水”,第1段与小标题是否吻合?)文章的内容都是紧扣“美丽”来写的吗?(学生质疑点之一:对热带雨林藤状植物的描写;质疑点之二:野象谷残酷的环境、野象的恐怖;质疑点之三:竹楼一角的棺材。)两个环节的质疑、讨论后,学生明白文本内容在整体上是紧扣“美丽”来写的,以正面、侧面、反面多角度地体现了这一点,但文本在拟题上也有着一定的不足。然后我让学生根据以上浅析自由拟题,尝试修改,使小标题和内容更加吻合。如有的学生倡议修改“高高望天树”二、三、四段的内容,多角度描写“望天树”,突出其“高高”的特点;有的学生倡议将标题“竹楼映蓝天”改为“蓝蓝傣竹楼”;“笑对生与死”改为“豁达生死观”;还有学生倡议改写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加入大量的扣题语句等等。学生的倡议丰富多彩,也恰到好处,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学习热情高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已在两个班教学过,课堂效果颇佳。由于天生性教学资源完全来自学生原始的学习状态,教师才能抛开无形的束缚,随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一起质疑文本,真诚对话;又由于思维独特,学生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愉快的获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文本的良好品质,并在质疑和批判中构建真知。
(责编李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