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记》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启迪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31677 浏览:1448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基础上编撰的一部最早的、系统相当完整的教育论述专著。全文共一百一十九个字,语言精辟,言简意赅,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论思想,其中很多妙语哲思对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和革新教学论文教育仍具有鉴戒作用。在《学记》中很早就提出过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索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就是说,教师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索:诱导他而不硬拖他,激励他而不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不足的诀窍而不把现成的答案灌给他。《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句话要求教师既要善于向学生提出不足,又要善于对待学生提出的不足。由此看来,在当前新一轮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大潮之下以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索、浅析、实践中自觉地接受新知、探讨疑难、规律,充分调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等多向交流方式,彻底转变“注入式”教学中那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可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做法。

一、善于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创设困惑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恰当的课堂提问,一句名句的问答,一段有趣的故事,都能营造困惑情境,引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涛”。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进展智力。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使学生在释疑中产生求知,形成探讨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以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阿Q正传》一课,在授课前我设计了如下几个不足让学生预习、思索:①阿Q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明显特点?③本文是笑剧,还是悲剧?④透过阿Q你看到了什么?⑤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阿Q”这个形象?这样,学生便会对不足的解决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而激起学生探讨不足的强烈,自然就此不足展开了课堂信息交流。再比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对文言文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甚至厌恶感。究其理由主要有:年代相隔久远导致思想上的分歧拍,词法、语法的差别导致阅读上的困难等等。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恐惧感、厌恶感的作用下,学生难以自信、愉悦地接受知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让学生丢掉思想包袱,我喜欢在上文言课文前先讲一两个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吸引他们,拉近他们与课文的情感间隔;有些故事干脆讲到紧要关头就戛然而止,吊足他们的胃口,诱其入套。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思维积极,早把那恐惧感抛到了九霄云外。

二、善于引导探讨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设置的疑问产生求知的时,教师不要急于浅析讲解,应该捉住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索、探讨、交流。由于没有思索探讨就不能突破前人,就不会有新的发现,就没有理性的升华,更谈不上发明创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反思的全方位信息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见解,通过信息的互传,建立学生之间的沟通。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把知识结论全盘托出,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的自由思索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发现不足并努力通过认真地思索探讨和信息交流来解决不足,转变学生课堂上“毫无疑问”的听课习惯,让学生真正介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组织学生课堂探讨和信息交流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学生与课本的交流),边阅读边思索讨论相关不足(学生自身反思的交流),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大胆地提出不足和老师、同学争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可适当地提出一些不足引导学生讨论,以而有效地制约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如《琵琶行》这篇课文三次描写了月亮。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话题:品读三处描写月亮的诗句,感受并想像琵琶女、诗人眼中的月。我觉得这个不足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犹如一根红线将文中出现的三幅画面有机地编织起来了,不仅深化了对情节的理解,而且激发学生通过内心体察与人物进行情感交融,以而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互相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熟悉在变化之中得以逐步提高。

三、鼓励质疑,敢于否定

凡是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科学家,往往既善于思索探讨又敢于大胆怀疑。墨守成规、信仰教条、盲以书本是不会成为具有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人才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否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要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不足,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不同于书本知识的观点,要和学生同等地交流争论。师生之间的质疑切磋甚至对书本知识的怀疑否定,看似课堂教学有些“混乱”,却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比起死气沉沉、呆板单调的“一言堂”,这种课堂教学环境,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有探讨价值的新不足。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学生提出: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他是真的要撞吗?这个不足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在学习中不是死板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了积极地思索,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争论,以求得更深理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含笑注视学生,不轻易表态。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及时归纳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活动与多向信息交流,初步掌握了课本基础知识,但对于重点、难点的把握往往不够正确,甚至还会有轻重颠倒、顾此失彼的现象;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进行归纳。因此,放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地思索探讨和充分地信息交流之后,教师还要适当地对学习内容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加明确知识的重点、难点;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加以梳理,使点、线、面充分融合,更加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教师还必须指出学生在学习探讨过程中的不足,以而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浅析不足的思路。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交流探讨的终止,课后的反思、练习与课后的实践探讨仍然是课堂信息交流的延续。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继续进行深刻地交流学习,锻炼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革新教学论文精神。
总之,在现代教学中,启发诱导仍然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学记》不可能全面阐述这一原则的深刻含义。现代教学论述启迪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熟悉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和教学观念,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理解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学会独立学习,把学生以消极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革新教学论文教学策略,实行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指导学生科学地掌握知识,独立地运用已有知识去探讨新知识,培养学生浅析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树立自我完善的意向,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学习、认知和进展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使启发诱导原则发挥出更大效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