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乒乓球乒乓球旋转分析与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5366 浏览:172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乒乓球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乒乓球的打发向着旋转和高速两个方向源于:毕业生论文www.618jyw.com
发展。而旋转也是现代乒乓球制胜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战术上说,乒乓球比赛时不仅要把球挡回去,打在对方半张球台上,还要速度快、旋转强、落点刁,使自己功过去的球对方接不住才能取得主动。因此,要打好乒乓球,就必须对旋转和碰撞原理加以学习和研究。球路变化才会得心应手。
关键词:上旋;下旋;侧旋
1003-2851(2013)-08-0022-01
乒乓球被誉为中国的国球,无论我们走到那里,都能见到乒乓球的爱好者,但是打好它却很困难的。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乒乓球运动中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努利定律、牛顿第三定律、速度的合成和碰撞等多方面的知识,下面初步分析力学原理。

一、乒乓球的飞行弧线

旋转球的分类:习惯上把乒乓球的旋转分为上旋转、下旋转和侧旋转。其中,侧旋转又分为左旋转和右旋转。在实际练习中,还有顺旋和逆旋以及侧上旋、侧下旋。往往混合出现。也就是说,在侧上、下旋中有顺旋和逆旋的成分。
第一类:左侧旋——角速度矢量向上
击球时,除向前用力外,附加向左用力,使球与拍摩擦产生向左的旋转,即左侧旋转球,如图1所示,乒乓球反手发球或球击A点。
图1 图2 图3
(1)旋转轴竖直向上,从上往下看,乒乓球沿逆时针方向运动。
(2)空气有粘性,附着在球表面形成极薄的附面层。速度梯度如图2所示。
(3)以乒乓球为参考系,气流由右向左,相对于球的流线如图3所示。
以乒乓球为研究对象,利用雷诺数式,有Re=。
由上式可知,Re介于层流与端流之间,可以近似看作层流。在空气运动学中,飞机V<100m/s时,ρ变比不大,可以看作常数,V=300m/s时才可以看作可压缩流体。所以,空气流可以看作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应用伯努利方程[3],左侧气流流速V1,右侧V2,得ρ1v11+ρ1gh1+p1=ρ2v22+ρ2gh2+p2,由此可知道压强差:p1-p2=ρ(v12-v22),侧向力:F=πR2(P1-P2)=πR2·ρ(V12-V22)。
由于侧向力的作用,左侧旋球在前进的过程中,将向左侧偏离,其空间轨迹图线在水平面上弧形向上。这种旋转体向侧向偏离的现象,叫马格努斯效应[4]。
第二类:右侧旋转
击球时,除向前用力外,附加向右的作用力使球与拍摩擦产生向右旋转,即右旋转球。右侧旋转原理和左侧旋转球相同,这里不在赘述。
第三类:上旋球——沿飞行方向看,角度矢量水平向左,旋转方向与汽车轮子前进时一样。根据马格努斯效应,乒乓球受的侧向力方向向下。
由于受到的侧向力向下,飞行弧线与不转球不同,落点比不转球近,质心轴上看,从质心参考系上看,主动轮与地面作用Iω类似vx=vsinα+Δx,vy=0.9vcosα。由此可知,旋转减弱了,第二弧线更低,水平速度更快,薄球壳对任意直径为,I=mR2=6.6g·cm2(厚0.39mm)。其中,m=2.5g,R=

1.9cm。

第四类:下旋球——沿球方向看,角速度矢量水平向右,受到侧向力向上,球台落点比不转球远,反射角小于入射角,碰撞后速度明显小于碰前速度。飞行弧线发台内球。
我们把乒乓球看作一个刚体,它与球拍碰撞过程中,乒乓球不变形,当拍击球时,球拍给球一个作用力,就可以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使球随质心做平动;另一种又使球围绕质心做旋转。

二、怎样对付旋转球

第一种:不转球的接法。(1)在球上升期向下推;(2)在前倾拍形时先提拉球再下压;(3)球拍后仰插球下,原地后翘拍再下边转击;(4)球拍充分前倾,几乎摩擦球的顶部。第二种:上、下旋球的接法,由流体力学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小的地方压强大,当乒乓球旋转时,会造成不同部位的压强差,使球在空气中受到一个附加力,在该力的作用下,球在空气中运动规律变化。一般要以较强力度的接球,右旋左接,左旋右接。

三、怎样打好旋转球,打好旋转球的注意要点

首先,力矩要大,拍近球而软要小。其次,摆速要大;再此,力臂要大;最后.增加摩擦球的距离、时间和弧线很为重要,拍子的粘性和弹性对旋球有很大影响。选择粘性大的反贴海绵拍是日本公司在20世纪60年明的。
用来球的速度——高抛发球。左侧上旋,用下蹲式,右侧上旋。假动作发反常的旋转球。落点:小球,

2.5g,38mm;大球,7g,40mm。

在实践中,往往来球是旋转的,甚至将上、下旋分别同左、右侧旋结合起来,使球的变化摸测。击球时,迅速判断来球旋转方向及旋转强度的大小,通过提拉等不同动作,导致旋转方向及强度的变化,就能打进落点变化、质量高的旋转球。
参考文献
严宗毅.低雷诺数流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1-553.
J.贝尔著,李竞生译.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6):122-127.
[3](英)L.M.米尔恩—汤姆森著,李裕立,宴文译.理论流体力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9):15-19.
[4]范洁川著.风洞试验手册[M].航天工业出版社,2002,(12):23-5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