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美丽美丽课堂,让语文美丽起来结论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6072 浏览:190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是丰富丰盈的,它的“身体”里有许多宝藏:形象美、神韵美、空灵美、朴拙美、理趣美……它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激发我们的兴趣,提升我们做人的品位和境界,使我们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愉悦中主动变得美丽。可现在有的课堂,文本被老师分析得支离破碎,没有美感可言。
名师的课堂值得我们借鉴,如窦桂梅老师的没有“围场”的课堂,和孩子们围坐一圈,柏拉图式的谈话,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拓展——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课堂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体现“智慧之美”;薛发根老师“大道至简”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体现一种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而我眼中的美丽课堂是教师对课堂中“人”的充满真切的关注和终极关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感受文本的精神力量和情感意蕴,在自由的境界里洋溢精彩,在钟情的世界里情趣横生,在精神的境界里行云流水,师生如沐春风,如浴春雨,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感知细节,让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堂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思想。美丽的语文课堂呼唤细节来装点,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敏锐地发现、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
在教学《美丽的蝴蝶谷》中的“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时,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问问学生通过读课文看到什么,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他们所看到的小蝴蝶旅程中的样子时,引导学生闭眼想象,并通过做动作体会“飞、穿、越、赶”这几个词使用的准确性。在学生脑中有所感悟后再通过图片进行验证。“聚会”一词体现了小蝴蝶赶往蝴蝶谷时着急的心情,怎样才能帮助学生体会呢?教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参加聚会前着急盼望的心情,去体会小蝴蝶们也是这样的,进而指导学生读出小蝴蝶着急的心情。
这些课堂上不经意的细节,其实是教者课前精心的预设,是让学生层层剥落词语表面的面纱,走进文本,感受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情感意蕴,是紧扣文本,由浅入深的精雕细刻。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思想的火花四射

美丽课堂需要教师用浪漫的情怀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创造的灵感,引起惊叹,点燃思想火花,引发课堂里的多维互动,和谐地推进思维的层次递进。
执教《水》时,从扬州美景瘦西湖入手,课件展示了瘦西湖碧波荡漾的湖水画面,自然引出“水”这一话题。从扬州的大运河、古运河等重要河流谈起,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体会到水给扬州这座城市添了风景,增了灵气,生活在水乡的孩子是幸福的、快乐的。接着播放《涛涛的故事》视频,体验缺水的苦涩,让涛涛与水乡的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课堂导入情境创设,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中的感性认识,才能产生生命的活力,折射出课堂生命的美丽。

三、预设课堂动态,让灵动的智慧溢满课堂

“动态生成”使一个个超越预设、洋溢着精彩的内容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天地。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能够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提升生成。
教学《爱如茉莉》,当学到“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时,我发现一位学生正低头画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他在课本插图上描着爸爸妈妈的手。此时我本想批评他不认真听讲,于是我问他为什么描他们的手,学生说:“这双手是本文的重点。”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
我顺势引导学生来探讨这个问题。于是,学生有了各种精彩的回答。有的说:“文章一开头就写了妈妈在修剪茉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618jyw.com
莉花,这是一双勤劳的手,是这双手撑起了家庭,体现了妈妈对我们的爱。”有的说:“这是妈妈一双包饺子的手,饱含了妈妈对爸爸无限的爱。”有的说:“这是一双不忍心惊动爸爸的手,即使麻木了,也没有动,写出了他们无私的爱。”有的说:“爸爸的手也是美丽的,如果妈妈一动,爸爸就会惊醒,就会为妈妈做事,这是一双心心相印的手。”
这是课堂即兴生成的环节,因为教师的细心建构了教学资源,并以此为载体,搭建平台,鼓励学生释放情感,表达见解,父母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的爱使学生豁然开朗。

四、活跃课堂状态,让创新和实践诗意栖居

课堂上学生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嘴直说,两眼发光,眉飞色舞,教师眉开眼笑;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这样的课堂肯定是美丽的。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瞬间爆发,课堂成为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栖居地,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
《水》第一节教学时,学生默读课文后,画出感触最深的词语是“十公里、一个小时”, “十公里路有多远?一个小时有多久?”枯燥的数字学生感受不深。有一个学生说:“学校去郊区春游,大概五公里,走到那儿,我浑身都散架了。”这一回答像一颗炸弹,全班都沸腾了。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知道找到了突破口。有的学生说自己从学校走到家里才3公里,跑到学校腿像灌了铅一样重;有的说去姥姥家才6公里,脚上都磨出泡了;有的说我在操场上上了40分钟的体育课就口干舌燥,像要风干似的;有的说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烈日炎炎,嘴唇都裂缝了,有一道道血口;有的说皮肤上的水都蒸发了,像一块老树皮;有的说身上的汗水出了又出,衣服湿了又干了……学生的答案多而精彩,在自由的交流中,学生充分感受村民们在山路上挑水的不易,体会到水的珍贵。透过“一小时”,让学生想象村民们要忍受许多煎熬和痛苦。此时的朗读,挑水的艰辛、水的珍贵就自然流露出来。
学生的“心桥”由生活实际的启发而构架,话语便如河水涓涓而流,心门徐徐洞开。哪有心声不被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房不能点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哪有课堂不能美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