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解题变式在解题中妙用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30857 浏览:144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利用变式,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寻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下面就解题思维变式、条件变式和大家一起讨论。
例1.已知:如图1,圆O是△ABC的外接圆,圆心O在这个三角形的高CD上,E、F分别是边AC、BC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CEDF是菱形.
解题方法的变式:
【证法一】
∵O为圆心,AB为圆O的弦,OD⊥AB,∴AD=BD.又⊥CD⊥AB,∴AC=BC.∵∠CDA=900,E是AC的中点,∴DE=AC=EC.同理DF=BC=CF
∴DE=EC=CF=FD.∴四边形CEDF是菱形.
【证法二】
∵O为圆心,AB为圆O的弦,OD⊥AB,∴AD=BD.∵D、F分别为AB、BC的中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618jyw.com
点,∴FD∥AC,且FD=AC.∵E是AC的中点,∴EC=AC=FD.∴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CDA=900,E是AC的中点,∴DE=AC=EC.∴四边形CEDF是菱形.
【证法三】
如图2,连结EF,交CD于点G.
∵E、F分别为AC、BC的中点,
∴EF∥AB.
∴CG=DG,.
∵O为圆心,AB为圆O的弦,OD⊥AB,∴AD=BD.
∴EG=GF.
∵CG=DG,EG=GF,∴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
∵EF∥AB,CD⊥AB,∴CD⊥EF.
∴四边形CEDF是菱形.
通过证法的变式,把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且等于底边一半、比例线段等性质充分运用起来,把相关的性质定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分析法,可以发现不同方法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用到了相同的定理或性质,从此,做题目不再盲目,不再是过独木桥,而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联想、分析、推理和归纳,从而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例2如图3,三角形ABC中AB=AC=5,BC=6,点D是BC的
中点,∠EDF=∠B,点E、F分别在AB、AC上.
(1) 证明△BED∽△CDF;
(2) 设BE=x,CF=y,求y与
x的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3) △DEF能否成为等腰三角形?
如果可能,求出相应的x的值.
结论变形:
(1) △BED与△EDF相似吗?
(2) △DEF能否成为直角三角形?如果可能,求出相应的x的值.
条件变形1:
如图4,三角形ABC中AB=AC=5,BC=6,点D是BC上
一点,BD=2,∠EDF=∠B,点E、F分别在AB、AC上.
(1) 证明△BED∽△CDF;
(2) 设BE=x,CF=y,求y与
x的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3) △DEF能否成为等腰三角形?
如果可能,求出相应的x的值.
分析:虽然条件"点D是BC的中点"变为"点D是BC上一点,BD=2"但是本质条件:AB=AC、∠EDF=∠B,都未发生变化,因此△BED与△CDF依然相似,(2)与(3)问也可以照着改变后的条件解答,只是相应取值不同而已,所用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条件变形2:
如图5,三角形ABC中AB=AC=5,cosB=,P为BC上一点(不与点B、C重合),∠APE=∠B,点E在AC上.
(1) 求证:△ABP∽△PCE;
(2) 设BP=x,CE=y,求y与x的解析式;
(3) 当△PCE为直角三角形时,求出
相应的x的值.
分析:题目条件看似有较大的改变,
但是实则未发生本质的变化,从"AB=AC=5,cosB="可以求得BC的长度为8,其它条件一样,因此证明△ABP∽△PCE的方法一样没有变,求解析式的方法也是利用三角形相似的比例关系求得,在解决问题(3)时一样运用分类讨论的方法,求得相应的值。
通过变式训练,把看似枯燥的性质、定理通过层层解剖,把本质展现出来,把一个问题通过对结论进行联想、分析、探索,最终把隐含的有意义的结论一一推导出来,通过改变条件,发现由不同条件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找出不同知识之间的的联系与规律,也可以通过结论与条件的互换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命题真假的辨析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联想,敢于怀疑的品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变式教学,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效益。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