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效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案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11819 浏览:467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课是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一节重点课,有很强的概念性,考试中设计的此类题目也比较难,所以整节课要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并熟记概念和性质,这些都是之后完成指数函数相关题目的基础,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并且把握重点难点.

一、清晰的教学思路

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基本分为几何和函数两大块内容.函数部分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课,是指数函数部分的基础课,所有相关指数函数的题目都是凌驾于其性质之上,掌握这一课的内容更是重中之重.所以要求教师建立系统清晰的教学思路,着重教学重点难点,并将知识全部串连起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一课来说,众所周知,函数分为三种表示方法,即列表法、图像法和解析法.教师应当将这块内容系统的列在幻灯片中,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以此三种方法为根基,发散出三块内容,将其他知识穿起来,让学生通过题目或者实践活动从三种不同的描述角度来得到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这样的自主研究方法更容易让学生对指数函数有全方面的了解,并且带有自己的研究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指数函数的相关内容,在学习其它函数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系统的学习方法,便于其他函数的学习和掌握.

二、着重教学重点难点

以重点难点出发,进行数学的学习更容易掌握复杂难记的性质、公式和概念.但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案例分析针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一课来说,它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推导过程,以及底数a对于指数函数图像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两点来进行教学:

1.一般形式的指数函数;

2.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由一个特殊形式的指数函数来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的学习观察和研究,掌握了特殊形式的指数函数性质后;然后,由特殊形式推入到上来,掌握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及其性质;最后,再重点讲解一些关于指数函数引出的特殊形式.教师可以由:
y1=1[]24和y2=34
两个函数为例来进行讲解:
教师:大家来把这两个函数的图像做出来,观察结果会发现什么呢?
学生:因为1[]2小于1,所以函数图像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减;因为3大于1,所以函数图像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
教师:很好,那么有这两个函数我们可以知道底数a对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师通过对a的假设,以及函数的举例针对指数函数的图像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不仅仅加强了对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掌握,更是为之后的图像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最后通过思考题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指数函数的概念以及图像有更深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

三、创设丰富的互动实践

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实践,是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最佳方法,这样的互动教学方式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而掌握和吸收课堂知识.
案例分析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互动实践活动.
活动一:
教师:现在老师有一个思考题要考考大家,大家以前后四人为单位以形成小组来讨论一下,之后老师来检查你们的答案.
学生:好.
教师:1号学生分到2颗球,2号学生分到4颗球,3号分到6颗球,4号分到8颗球……请问51号同学会分到多少颗球呢?
学生小组讨论.
活动二:
教师:现在老师又想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大家也来想想看,到底答案是什么?
学生:好.
教师:同上,1号学生分到2颗球,2号学生分到4颗球,3号分到8颗球,4号分到16颗球……请问51号同学会分到多少颗球呢?
学生小组讨论.
之后由教师进行提问并找不同组的两位同学来黑板上回答.
教师:现在两个小组的同学到前面来进行PK,请问,在以上两个问题中,每位学生所分到的球数用y表示,每位同学的编号用x表示,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呢?这两个函数怎么命名呢?
两组学生均写出: 函数解析式:y=2x(x∈N*)和 y=2x(x∈N*).
教师:回答的很好,这两个函数一个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函数,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指数函数,现在,大家对指数函数都有系统的概念了吗?
学生:有.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急于给出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知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自主思考中充分理解函数的形成过程,学会自己研究得到答案,从而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提高自身的指数函数运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罗文杰.指数函数的教学设计[J].广东教育,2007 (7).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3]张丽珍.浅析优化课堂教学的若干措施[J].中学数学研究,2011(12).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