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意境浅议意境审美特点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28327 浏览:1319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种美学范畴,本文认为意境是“意之境”,是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浑融统一的情景、艺术空白等艺术要素与接受者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美感效应。意境的内涵丰富深厚,可以将情景,虚实,言意等相关内容包孕其中。因此,意境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景交融谓有意境;其二,虚实相生谓有意境;其三,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本文将在明确意境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意境的审美特征。

一、关于意境的深刻内涵

意境为“意之境”,即更加突出意的地位;而境仅是一种境界的意思。
“境”的原义是时间上的终止之处,原文为“竟”,后引申而为边界(空间上的终止之处)。《说文》:“竟,乐曲尽为竞”。段注:“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日竟”。可见,“境”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广延所达到的最终之处,作境界讲。后来,古代美学从“境”一词引出许多五花八门的词,如“意境”、“境妙”、“灵境”、“常境”、“奇境”等。“境”都作“境界”讲,而不作“景”或“物”讲。如王昌龄的“物境”、“情境”、“意境”、“三境”说;“物境”意为自然山水的境界;“情景”意为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意为内心意识的境界。唐代高仲武《中兴问气集》:“穷极笔力,未到此境”;又:“远水浮仙棹,塞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唐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上人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堪夷曷,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唐韩愈《桃源图》:“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曹溪汗下后,信手拈来,无非妙境”等等,“境”均作“境界”。“常境”是平常之境,“妙境”是美妙之境,“神境”是神奇之境,“异境”则是异常之境。那么,意境则是意之境。从构词上分析,意境与妙境、灵境等一样,都是偏正结构定语加中心词,因此意境当为意的境界。
因此,意是意之境,是意的无限广延。并且,这种意的无限广延是作品与接受主体之间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是一种美感效应。

二、关于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情景交融“又称”情景合一“。在古人看来是创造诗美的基本要求。一首诗也只有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才称得上算有意境。
谢榛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是诗歌赖以萌生的“胚胎”,景是诗歌传情的“媒介”;传情是诗的本质、目的。写景是诗歌必备的手段。唯有情景相合即情景合一,始可为诗。李渔说:“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王夫之对于情景的认识更为深广。首先,他主张情景应该交融,而不可相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神于诗者,妙合无限”。“不能作景语,义何能作情语邪?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其次,他进一步研究了作品中情景结合与表现的形式,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景”、“无我之景”是对“情中景”、“景中情”的继承发展。此外他还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首次将意境与情景相联。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样就使意境有了情景作为自己的构成要素。
情景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会有深远隽永的意境,其根源就在于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
情景交融的作品才充满一种召唤,充满无数艺术空白,经过读者的艺术想象。情感补充就,产生了回味无穷的意境。因此:“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三、关于虚实相生谓有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如此看重情景交融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可以使情景相互生发。情景相互生发,其实就是所谓虚实相生。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实相生概念有多重含义:其一,外显之景是实,内隐之情是虚。其二,实写景象是实,象外之象是虚。其

三、景象直接激发之情是实,由想象、联想引发之情是虚。

关于虚实相生,中国古典美学多有论述:
唐戴云州云:“诗家之景,如兰日暧,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谈哉?”这里所谓诗家之景乃心生之景象,境象,似实还虚,可望而不可及。因而似实还虚,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就是虚。所以能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即情性所生之象,这个象产生于人的情性,因此便以每个人心境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象外之象必然鲜活灵动,层出不穷,由此而达到虚实相生之境。
虚实相生不仅表现在诗歌中,还表现在各门类艺术的意境之中。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中国书家也讲究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戏曲舞台也利用虚实,如‘刁窗’,小用真窗,而用手势配合音乐的节奏来表演,既真实又优美。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因此,虚实相生可以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带来生生不息的美感效应。
那么这种境界是如何产生的呢?即虚实相生是怎么有意境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典美学尚简,推崇空灵之关,即虚。因为虚,就有空白,未定点。使人产生无尽的想象,联想。虚实相生中,主要是虚产生意之境。
中国古代美学对虚空的崇尚由来已久。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说:“夫怡淡寂寞,虚无无为者,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皎然、司空图、严羽等都继承了老庄的美学思想,特别推崇空无虚寂的人生境界以及与此相应的美学境界。虚无空灵,就产生含糊朦胧之妙,即指艺术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读者从不确定的艺术形象出发,使之产生联想,自然而然、“言外之意”就产生了由简约的艺术符号的实和其中无尽的虚所诱发的意境。
虚实相生的艺术作品重在能表达主体的内在情感,也就不拘于形式,就化繁为简,以一当十,化实为虚,从虚空中产生生生不息的美感力量当然离不开接受主体),这就是所谓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618jyw.com
综上所述,虚实相生可以产生无穷的想象达到更美的境界,即“虚实相生谓有意境”。

四、关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

明明白白说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为意境的人,是清朝的潘德舆。他说:“神理意境者何?有关寄托,一也;直抒己见,二也;纯任天机,三也:言有尽而意无穷,四也”。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诗者,咏吟性情也。盛唐诸人,唯存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子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宋姜夔《续书谱·疏密》云:“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
怎样才“叫言有尽而意无穷?”那无穷之意义从何而来呢?确切的说:“言有尽”有两重意思:其一,诗的言语要尽可能的简洁凝炼。其二,语言只能用水塑造形象,不能用来直说情意。第二点是使用有限的语言具有无穷的意味的关键因素之所在。
让我们看一下下面的例子吧!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小令中有限的几个词语,却显示出了多个意象,众多意象整体上合成一幅画似的。当我们读到这首小令时,脑海中自然而然的浮现出幅图画。在暗淡凄凉的色彩中,好似有一个悲愁,羁旅怀乡的诗人形象深深印入我们的心底,那种情感上的一步步沉重,愁苦,那最后一句由衷的感叹,使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无尽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一读到这首小令,就深感好似有无穷无尽的心乡愁绪,或是情感愁绪不断的涌现出来。
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故谓之:“言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再看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短短十四个字,无一字言情,但当读者读到此时,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孤独惆怅的图画:渐去渐远消失于空中的孤帆远影,茫茫无际渗入天际的长江水,以及江边孤独愁上心头的诗人形象。这一幅画又让我们体验出了作者的心境。友人去后的孤独和惆怅之情,以及由源于:论文 范文www.618jyw.com
此引发的如长江一般的无尽的愁绪。这种境界就是意境,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综上所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观点可以说是意境的另外一种表达,是意境理论的核心部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事例上都说明,“言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
在意境的内涵上,意境既是一种审美范畴,也是一种需要接受主体介入的一种意的境界;在其审美特征上,本文从诗歌美学以及其它相关美学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出发,从其表现形式上认为意境作为内涵深厚丰富的审美范畴,其审美特征有很多具体的表现,也存在多种表现形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