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业院校关于农业院校编制管理革新创新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7383 浏览:231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一些体制机制弊端也正在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的快速发展。而我国的国情和农业院校的特点决定了新形势下加强农业院校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农业院校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部门机构职能交叉、人员配置不合理、工作效率不高;一些部门编制意识淡薄,缺乏编制规划和编制约束,没有以编制为基础,随意设置工作岗位,盲目申请用人计划;人员安排和使用没有统一严格、详细具体的岗位职责等现象。”进一步深化农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强化编制管理创新成为促进国家“三农”建设和推动农业院校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
与理工类、人文社科、艺术类院校相比,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类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使命上以及教师的工作性质等都具有独特性。高等农业教育是以培养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三农”工作的农业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农业院校教师除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大量开展农业生产实践问题研究、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并且与社科类、工科类研究不同,农业科研的一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气候、时节、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可抗拒、不可控的因素较多,研究周期较长,研究成果的普遍推广存在着时间成本和技术风险。因此,农业院校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更加需要合理、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的支撑。作为农业人才教育、农业知识传播、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高地的农业院校,在推进国家“三农”建设与发展、引领农业科技发展进步等方面承担着独特而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加强农业院校的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既是强化农业院校本身管理服务的需要,更是深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院校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原则
做好农业院校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需要不断适应高校发展的形势和趋势,遵行科学性、平衡性、灵活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编制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农业院校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应严格按照和编制管理部门的文件管理规定,严格控制编制总量,优化人员编制管理,深入分析院校内部实际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成长规律、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结构比例,切勿盲目地按照有关部门和参照其他院校的结构比例。同时,应根据院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当前任务,科学、动态地管理编制,优化各类人员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编制的调节杠杆作用,以编制来控制岗位设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实现编制效益最大化,真正体现编制管理与创新的科学性。

(二)平衡性原则

编制管理改革创新应主动适应农业院校发展定位和目标的调整,重点保障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产业)、博士点学科、国家重大战略(产业项目)、协同创新中心所需的编制,同时要充分保障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弱势学科等所需要的编制。因此,农业院校编制管理与创新要注重平衡性原则,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一般,要充分协调好教学科研与非教学科研、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编内与编外等方面的关系,才能推动农业院校的科学发展,满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源于:www.618jyw.com
)灵活性原则
农业院校编制管理与创新需要坚持相对稳定与适度灵活、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人事体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岗位设置和制定进人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单位目前的编制状况,按照学校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学科(团队)建设的需要,严格控制事业编制规模、控制编制总量,实行事业编制与自筹编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提高用人效率和效益,降低用人成本;健全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内设机构工作业绩和效能的考核管理,通过流动编制增加各内设机构用人自主权和主观能动性,有效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完善多元用人制度,采取专职教师和教师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部门等行业部门聘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有效缓解编制紧张的压力,实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三农业院校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一)围绕一个目标

经济属性是编制管理的重要属性。“编制管理又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效率和增强效益,节省机构运行费用,从宏观上对人员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在实践中,编制管理往往与经费有机联系在一起。编制背后就是钱、经费。“有效的编制管理就是在教学、科研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以最小的用人成本取得最大的办学效益。”[3]效益是指社会活动所消耗的劳动量与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它蕴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二是产出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加强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要始终坚持效益目标,用科学、系统、发展的思维做好编制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格控制机构设置,强化人员编制管理,构建机构精简、设置科学、结构优化的编制运行体制。

(二)把握两个环节

认真做好岗位分析工作,创新岗位设置是加强农业院校编制管理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岗位分析是否到位、岗位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能否顺利实现。
人员编制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或履行一定的职能,某个组织对其内部的岗位、岗位人员数量进行合理设置的过程。因此,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岗位分析。哪些岗位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那些岗位可以优化或者废除,哪些岗位是必须的,哪些岗位是可有可无的,这些都需要通过岗位分析来完成。做好岗位分析,一方面要对组织的职能进行分解,将本单位所有的职能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具体岗位甚至到责任人,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比较分析,看是否存在职能交叉重叠、脱节、遗漏等现象,并及时进行调整、整合,优化职能设计,确定每个部门的岗位总数,落实每一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其次,要分析各岗位存在的价值。根据组织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当前的中心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各岗位存在的必要性,及时增加学校发展急需的岗位。通过岗位分析,实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岗位无重复、工作无遗漏。 岗位设置又是建立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的。岗位设置是高校实行岗位聘任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为人员聘用明确对象和标准,能够避免聘用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实现人员与岗位的最优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聘用制度的导向、激励作用,调动人员的积极主动性。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就是要把定编与设岗、定岗与定责相结合,科学设岗、依岗用人、竞争上岗,强化对关键部门(岗位)编制规模和结构比例的控制,与此同时积极放权,在统一管理、充分监督的情况下努力扩大部门定岗、定编、用人的自主权,有效避免出现因人设岗、编制失控、岗位不清、职责不明、人浮于事的状况。

(三)采取三项举措

加强农业院校编制管理与创新,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编制意识,解决编制资源的有限性与编制需求日益增长的之间的矛盾。
一是要制定科学的编制标准。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高校的生师比在逐渐扩大,高校的编制数与实际的人员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编制标准的落后严重影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上级有关部门应该根据高等学校的发展变化形势,认真研究当前编制管理工作中编制标准落后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加大对编制核定的预测和分析。
二是强化编制分类分层管理。要让现有的编制发挥最大的效益,必须强化对编制的分类、分层管理。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校办产业、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不同职能,实施不同的管理办法。”“这就要求高校定编既要体现编制总数的科学性,又要体现承担各项职能的人员分类的合理性。”[4]农业院校在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中,应积极强化编制分层、分类管理,根据人员的岗位及岗位要求,区分不同的编制类别,实施不同的编制管理办法。同时,在同一个岗位类别中,实施不同的编制权重,充分发挥编制的杠杆作用。
三是引入人员竞争机制。编制管理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聘用制度改革紧密相连。源于: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要在编制管理改革与创新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构建有利于高校科学发展和学科团队建设的编制调控体系。根据编制属性和工作性质,划分岗位类别和工资待遇,实行竞争上岗,以编定岗,以岗定薪,以岗定责,岗变薪变。强化编制使用情况与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的关联程度,完善多元的用人方式,充分调动各部门和人员关心编制使用效益的主动性,强化编制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构建人人关心、科学设岗、理性竞争的编制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欧金荣,明庭庆.论高等农业院校编制的核定与管理[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周玲.优化编制管理,促进高等学校的准确定位与发展[J].江苏高教,2006(2).
[3]杨政.对深化高校人事编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6).
[4]翁子健.高校编制管理探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