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朗读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8127 浏览:325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改中,课堂朗读已出现失衡。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课堂朗读,在倡导课堂朗读的同时,必须关注读什么、何时读、怎么读、为何读等不足。课改初期的失衡是正常的,坚持在常识的基础上深思,坚守“语文”阵地,走向新的平衡是应然走势。
【关键词】课堂朗读;失衡;平衡
1009-5071(2012)07-0089-01
新课程革新后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越来越受重视,举目所及,各种性质的公开课读书声四起,均占了课堂相当长的时间。“以读贯穿课堂”“以朗读为主线”成了非常经典的课堂评价用语。学生许多时间用在课堂朗读上,不太注重深思能力的培养,会读书不会深思的现象已经很严重。语文课岂一个“读”字了得?我认为,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课堂朗读,认识它的功能却不过分夸大,重视而不无限拔高,深入深思操作细节但不大而化之。
1 对朗读的再认识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体现,朗读中良好的语感培养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但朗读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技能,是一个历程,目的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人提出了“以读代讲,以读代练”,我认为不管如何认真探讨,如何正确而熟练地运用,“代讲”“代练”都不是“读”所能承受之重。读有读的作用,讲练有讲练的功效,世界是多元的,繁多才能丰富,丰富因而美丽。朗读被夸大为“体现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特点”,可综观我们学生,朗读水平高而语文能力不怎么样的比比皆是。一个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只能说他读懂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他把这种情感用朗读方式再现了出来,但要他说出这种意味,他却可能会因为缺乏丰富的词汇、恰当的技艺来组织,造成意味准确而言传有误的现象。朗读不是万能的,大声朗读无法也不应该成为语文课新理念的标志。一味强调课堂朗读是与这个知识迅猛进展的时代不相适应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只沿用与古代信息资源相对较少、学科单一的情况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2 把握读的时机
朗读非常重要,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朗读不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还有对话、合作、深思、拓展、联想、感悟等等。一味地强调书声琅琅,是不是挤占了其他活动的时间,使课堂活动单一化、浅层化?让课堂多一些令人怦然心动的教学内容,追求提升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课堂上的朗读是否可以分流一部分到早读中去呢?“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语言能力进展的‘推进器’‘加速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求得感悟,实际上是过分夸大“习得”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而习得“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行为,缺乏显著的系统的集体经验的借鉴与参照,很有可能耗时费力,低效无效,以致大大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何时读,还涉及在课堂上教师范读的安排不足。现在有把范读放到学生学习文本后的倾向。有好处吗?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有广阔的读的处理空间,推动文本学习进一步内化。但这不应该成为一种方式。放在开篇范读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阅读的渴望,帮助学生更快进入文本。放在哪里读,并无定论,恰当的便是最好的。
3 掌握读的策略
现在的课堂过于强调朗读,而忽略了默读。朗读偏重于体现和交流,是外指的行为。潜心默读可以深思、品味、揣摩、推敲,更有利于感悟与联想,是一个“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历程。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就不可忽略默读的作用。取消默读历程的课堂,缺少了一分深思的力量。其次,应警惕对朗读技艺彻底排斥的行为。强调情感的感悟,但并不是说所有都要感悟或者除了感悟以外别的什么也不能做,感悟与指导这两者本身并不是对立的。有人说:“要多读来感悟,读不出怎么办,师范读,生范读。”我认为朗读作为一种技能,它的处理手法有普遍作用,可以触类旁通。技艺上必要的指导可以缩短无谓的摸索。技艺者,巧妙的技能也,是智慧的结晶。语速的快慢徐疾,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不采取“纯技术”的手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在熟读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大大方方地教一教,又怎么了。这对学生朗读的可持续进展是很有好处的。
审视读的理念的失衡,是多种因素影响的必定。①“读”本身在语文学习上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学生能感受到文章内容、神韵、风格、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而且非常好操作。②课改前的课堂有着着朗读的缺席和弱化倾向,过多的讲析、练习充斥课堂,课堂琐碎、机械、乏味,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已成为众矢之的。③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古人有重朗读的习惯,它是读经时代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部分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借新课程的东风,便迅速蔓延。其四,革新的特点使然。既是革新,其立意就不像改良主义般温和,面对积弊深重的旧课堂,要在短时间内将错误引向正确的轨道,矫枉必定过正。这一点以近代历史来看,也有许多佐证,凡是想做一点革新的,往往采取激烈的态度和手段以扭转传统的巨大惯性,白话文运动中有人甚至提出要废除汉字便是范例。或许批判就是要过激一点才有效,所以对课堂朗读“过正”的倡导,其目的可能就在于要强烈冲击旧有的课堂形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