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倦怠社会对比模式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16897 浏览:717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本文从组织因素、个人因素两方面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运用社会比较方式解释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以期能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尽绵薄之力。
关键字:社会比较方式;教师;职业倦怠
[基金项目]2012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动机与教育质量关系的研究》(项目批准号:GH12213);2012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师动机、效能与教育质量关系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B250)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

弗鲁顿伯格于1974 年首次描述与界定职业倦怠这一现象, 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 helping professions) 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Maslach和Jackson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而教师职业作为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职业,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组织因素。倦怠虽然是一种个人体验, 但它发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之中, 职业和组织本身的特性对教师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有研究表明, 超负荷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学生纪律问题、不断倾注情感的工作要求、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高期望、社会支持和理解的缺乏、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成比例等, 都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存在一定的关系。感受到更多支持的教师不易产生职业倦怠。Maslach 的研究表明来自上级的支持比来自同事的支持更为重要。王芳、许燕在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中也发现,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情感型的支持对于降低教师的情感衰竭、人格解体, 提高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有着积极的作用。
2.个人因素。就人格特质来说, 意志坚强、善于自我控制、高自尊的教师不容易体验到倦怠。Maslach( 1993) 认为, 自尊是职业倦怠的一个显著的预示因素, 倦怠的发生就是一个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义的过程, 低自尊在工作中感情脆弱, 更易体验到低成就感。此外, 倦怠也被描述为一个理想破灭的过程, 最初的理想期望与崇高的抱负被认为是未来挫折的内在根源, 因此, 也是倦怠的成因之一。
以上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本文引入社会比较方式用以解释和分析为什么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也期待教师能够从社会比较方式中找到减少职业倦怠的途径。

三、社会比较方式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社会比较是指将自己的某些特征与和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社会比较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 分为上位比较和下位比较,根据比较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识别和对照。这两种分类方法互相结合就形成了四种具体的社会比较方式: 即上位识别、下位识别、上位对照、下位对照。
1.上位识别。采用上位识别的个体关注自己与比自己更优异的人的相似性, 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自己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认识到自身的价值。2. 上位对照。采取上位对照的个体将曾经打败过他们或在某一方面比他们优秀的人视为对手, 这种方式增长了他们嫉妒和挫折的感觉。3. 下位识别。采取下位识别的个体, 倾向于认为自己与那些经受挫折或表现较差的人很相似, 并认为自己将与他们具有相似的未来, 很显然, 这将引发他们消极的体验。4. 下位对照。采取下位对照的个体, 倾向于将自己与不及自己优异的人拉开距离, 倾向于认为他人的能力较差,这种方式也容易引发积极的感受, 但是这种感受有时是不被社会所期望的。
教师的周围充斥着大量的比较机会, 最新的研究也表明, 教师职业倦怠是伴随着容易引发消极感受的社会比较方式的, 比如上位对照和下位识别, 并且这些社会比较的方式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增长具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将自己从比自己表现得更差的同事中辨别出来或将比自己更优秀的同事当作竞争对手来比较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反之, 教师将自己从比自己境况更好的同事中辨别出来则不易产生职业倦怠。
总之, 进行上位对照和下位识别的教师会以同采用上位识别和下位对照的教师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比较。从长远角度来看, 不管是从境况更好的人群中还是境况更差的人群中识别出自己, 都对教师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为工作对教师非常重要, 了解工作环境中社会比较信息将促进教师了解创设健康、和谐工作环境的影响因素, 在一个团体中感受到职业倦怠和压力可以破坏教师的动机和义务感, 培养故意旷职、工作能力差和工作量完成不了等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苏素美.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探讨[J].教育资料文摘, 1995,(3)
R. L.Schwab.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J].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Sikulan Editor, Macmillan, 1996.53
[3] Carmona C,Buunk P A, Peiro M J, et al. Do social comparison and coping styles play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findings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6 79: 85- 99
[4] 唐芳贵. 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7)
[5] 张丽华,王 丹,白学军.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7, 30(2):492- 494
[6] 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56-60
[7] 朱晓颖.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17-19
[8] 胡春梅,姜燕华,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51-54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